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指引下,国家对边远贫困地区的学前教育事业给予大力支持,投入大量资金兴办乡镇和城乡结合部的幼儿园。但是受交通条件的限制,乡镇上的幼儿园仍然不能满足偏远山村儿童的需求。目前全国仍有500~600万未入园的适龄儿童散居在10万个以上的偏远山村,数目极其庞大。本研究从交通通达度的视角出发,以山村幼儿园为例,探析在低通达度地区发展学前教育的可行性模式。为了达到研究目的,本研究用访谈法深入了解部分幼儿未入园的原因,剖析交通因素对幼儿入园的制约;其次运用GIS空间分析法对松桃苗族自治县县城、乡镇以及行政村(自然村)的交通通达度进行测算,比较三地交通通达度的差异;并对低交通通达度地区发展学前教育的可能模式进行探究;最后以山村幼儿园模式为例,对其运营和绩效进行探析,验证这一模式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在交通通达度低的地方,山村幼儿园模式在解决交通难题的前提下初步保证了幼儿的早期发展,验证了该模式在低通达度地区发展学前教育的可行性。在对低通达度地区发展学前教育的可行性模式进行分析和对山村幼儿园的运营绩效进行评估的基础上,研究者从两个角度提出了以下建议:第一,多种模式并存普及低通达度地区学前教育,第二,优化山村幼儿园模式提升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