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CAR1促进侵袭性循环肿瘤细胞生成及免疫逃避的研究

来源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肺癌是目前第一大癌症杀手。手术仍是早期肺腺癌最重要的治疗手段,但术后仍有相当多的病人复发转移。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从原发病灶脱落并具有远处转移的能力。研究发现,发生过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的CTCs转移、侵袭能力更强。而CTCs中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PD-L1),即CD274表达,能够帮助CTCs逃避T细胞的免疫杀伤,增强其在外周血中的存活能力。但CTCs发生EMT及高表达CD274的相关机制仍需要进一步探索。我们研究发现,乳腺癌抗雌激素耐药蛋白1(Breast cancer antiestrogen resistance protein 1,BCAR1),即p130cas,在CTCs中高表达,发挥重要的生物学作用。有趣的是,BCAR1已被证实通过多条信号通路促进肺癌细胞发生EMT;此外,我们前期研究还发现,CD274的转录启动子——溴结构域蛋白4(Bromo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4,BRD4)是BCAR1的互作蛋白。我们推测CTCs中BCAR1高表达促进EMT发生,生成高侵袭性CTCs;同时BCAR1通过BRD4上调CD274表达,帮助CTCs发生免疫逃避。为验证上述推测,本研究着重阐述了CTCs中BCAR1表达对早期肺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以及CTCs中BCAR1表达与EMT及CD274表达的关系。以证实BCAR1促进侵袭性循环肿瘤细胞生成及免疫逃避。研究方法:1.CanpatrolTM法检测外周血CTCs及其中EMT标志物、BCAR1及CD274表达,使用Cytoplo Rare法捕获CTCs,通过免疫荧光验证其中BCAR1表达;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及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WB)检测肺癌组织中BCAR1、CD274及BRD4表达。2.构建人肺腺癌H1975、H1299细胞BCAR1-KO(Knockout,KO)稳定株及A549BCAR1-OE(Overexpression,OE)稳定株,WB及定量聚合酶链锁反应(Quantitativ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检测BCAR1-KO及-OE后CD274表达,WB检测BCAR1-KO及-OE后细胞总蛋白及核蛋白中BRD4表达,免疫共沉淀(Co-Immunoprecipitation,CO-IP)分析BCAR1与BRD4及CD274蛋白质互作。3.CCK8检测BCAR1-KO及-OE后细胞增殖;细胞平板克隆形成实验分析BCAR1-KO及-OE对细胞生长的影响;构建BCAR1-KO细胞小鼠皮下成瘤动物模型。4.ESTIMATE算法计算癌症数据库(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中肺腺癌组织免疫评分,分析BCAR1表达对免疫评分及免疫细胞浸润的影响;TIMER分析免疫细胞浸润情况。5.COX模型进行生存分析。研究结果:1.CanpatrolTM及Cytoplo Rare均证实BCAR1阳性CTCs在肺腺癌中丰度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外周血CTCs中BCAR1高表达患者预后差。BCAR1更倾向表达在发生过EMT的CTCs中;CTCs中BCAR1及CD274表达显著相关。2.肺腺癌细胞中,BCAR1-KO后CD274 m RNA及蛋白表达降低,BCAR1-OE后CD274 m RNA表达显著增加,但未发现BCAR1和CD274之间的蛋白互作。CO-IP证实BCAR1和BRD4之间存在蛋白互作。核蛋白BRD4可分为长亚型(BRD4-L)和短亚型(BRD4-S),BCAR1-KO后BRD4-L及BRD4-S表达分别升高或降低,BCAR1-OE后反之。核蛋白BRD4-S高表达及BRD4-L低表达的癌组织中CD274高表达。3.BCAR1-KO及-OE分别抑制或促进细胞增殖及克隆形成,BCAR1-KO后皮下成瘤显著抑制。4.癌组织中BCAR1高表达免疫评分低,BCAR1的表达与CD4+T细胞数显著正相关,而与CD8+T细胞数显著负相关,且BCAR1高表达免疫评分低的患者多处于Ⅲ&Ⅳ期,预后最差。研究结论:1.BCAR1表达促进CTCs发生EMT,使其获得间质细胞特性,更具侵袭性。2.CTCs中,BCAR1可能通过调节核蛋白BRD4亚型转换进而上调CD274表达;促进CTCs的免疫逃避,使其能够在外周血中不被免疫细胞清除。3.肺癌细胞中BCAR1发挥促增殖生长等重要作用;肺癌组织中BCAR1高表达可抑制免疫细胞浸润,参与肿瘤免疫逃避过程。4.术前检测CTCs及其中BCAR1表达,可预测早期肺癌患者高复发转移风险。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疾病,其以滑膜炎症为主要病理特征,可导致软骨破坏甚至关节功能丧失。研究表明巨噬细胞(Macrophages)和成纤维样滑膜细胞(Fibroblast-like synoviocytes,FLS)是滑膜炎症及软骨破坏的主要细胞,尤其是活化的巨噬细胞通过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
研究背景急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发病率约占所有急性缺血性卒中的20%,常导致瘫痪、昏迷甚至死亡等严重后果[1]。传统药物治疗手段如抗血小板聚集、抗凝和静脉溶栓等治疗对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效果不佳,不良预后率可达到80%[2]。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reatment,EVT)如支架取栓、直接抽吸、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等技术可以快速开通闭塞的血管和恢复血流灌注,从而改善患者预后并降低残
背景和目的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给患者及家庭、社会带来沉重负担,然而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脑内淀粉样蛋白β(Amyloid-β,Aβ)沉积是AD的主要病理标志。Aβ清除障碍被认为是散发型AD患者脑内Aβ积聚的主要原因。脑内Aβ的清除途径主要包括局部蛋白酶降解、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吞噬作用等,或通过BBB转运、脑脊液重吸收、淋巴途
研究背景腰椎退行性疾病是脊柱外科的常见疾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腰椎退行性疾病主要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和腰椎滑脱/不稳,可引起一系列病理改变而产生诸如压迫神经根和椎体失稳等,而出现相关的临床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和危害患者身心健康。腰椎退行性疾病在临床上最常见的手术方式为经后路腰椎管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手术通过充分减压被压迫的硬膜囊和神经根、坚强的内固定和可靠的融合,从而达到缓解临床
背景抑郁症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致残原因,在不同国家其发病率约为15-18%,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社会心理功能和生活质量。目前有大量关于抑郁症病理生理学机制方面的研究,主要有单胺类等神经递质异常、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素轴改变、神经可塑性失调、遗传基因、环境因素等,但并没有单一机制能较好诠释抑郁症的发病机理。慢性缺氧是重要的环境因素之一,目前研究较少。然而,我国约有1/6的高海拔地区,超过1000万人常年生活
研究背景及目的: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一种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的恶性肿瘤,每年约有六十万人被诊断为肝癌患者,每年的死亡人数超过25万且呈现逐年上升的现象。根据2018年的统计数据显示,HCC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所有癌症类型中分别位居第六位和第四位,排名十分靠前。研究发现,相较于传统的肝癌治疗方法,索拉非尼(sorafenib)能够有效提高HCC患者的整
背景及目的目前,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位居我国居民死亡原因首位的疾病,且随着社会发展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仍有持续增高趋势,而糖尿病导致的心血管并发症是导致这一社会危机的重要因素。糖尿病主要分为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妊娠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以及其他特殊类
心脏病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其具有高发病率和致死率的特点。目前药物疗法因使用方便,依从性好被认为最具前景的治疗方式,但同时也面临诸多困难,如常规治疗药物保留时间短,心脏组织分布低,治疗效果不佳。且心脏局部注射和经心包、冠状动脉注射等给药方式因侵入性、分布难以控制、可重复性差而应用受限。因此,构建靶向性好、依从性强、使用简单的新型制剂对于心脏病的治疗意义重大。随着纳米技术与药学学科的加速融合
低氧性肺动脉高压(hypox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HPH)是特发于低氧条件下的疾病,其病理变化主要集中在肺血管上,表现为长期的收缩及显著的结构改变,其肺动脉压力持续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和右心室的渐进性肥大是其主要临床特征,在平原地区常继发于肺部疾病导致的低氧状态,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HPH同时也是很多高原特发疾病的中心环节,HPH会加重心脏负荷,进一步影响心功能,严重影
背景:心力衰竭(HF)是心脏的收缩功能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导致静脉系统血液淤积,动脉系统血液容量不足,从而引起心脏循环障碍的症候群,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心力衰竭患者数量增加,HF的防治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成为亟待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据数据统计显示,全世界有心衰患者大约3770万,发达国家的心衰患病率为1.5%~2.0%,≥70岁人群患病率≥10%;我国成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