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发动的这十七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进行大规模全民劳动教育的时期。“新中国十七年劳动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与我国实践相结合的一次尝试,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带领全国人民在教育领域的新探索。劳动教育从发端到高潮直至草草收场,其在新中国历史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新中国十七年劳动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实行的。首先,它的实行,深受传统文化心理的影响,同时也是对国外劳动教育理论及其实践经验的借鉴,可谓“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典范;其次,它是我国教育领域克服教育教条化、突破苏联模式,进行教育“中国化”的初步探索。另外,毛泽东对劳动教育及其功能的认识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教育得到重视的动因。最后,“新中国十七年劳动教育”的实行与新中国成立后国内的政治、经济状况紧密相关,是出于解决现实问题的需要。从发端到结束,劳动教育历经17年。1949—1956年,发端时期的劳动教育以自主自愿为主,侧重劳动意识、劳动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工农大众劳动知识的普及;1957—1960年,高潮时期的劳动教育声势浩大,“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正式提出,劳动教育开始系统实行。以国家组织引导为主,侧重对劳动技能的训练,特别强调亲自参加工农业劳动实践的重要性。对学生的劳动教育与对知识分子、干部的劳动教育开始紧密结合,互相影响。受“大跃进”影响,这一时期的劳动教育出现学校发展过快、质量不高、劳动过多等坏现象。1960—1962年,劳动教育进入调整阶段。调整阶段对劳动教育进行重新定位,不再过分强调参加劳动的作用。由于调整不够彻底,受经济困难的压力和政治环境影响,六十年代后期的劳动教育其弊端日益明显。1963—1966年,劳动教育深受政治斗争影响,劳动完全代替教育,导致劳动教育异化。“新中国十七年劳动教育”在实行过程中采取了以下基本形式:一是采用报纸、期刊、广播、座谈会、展览会等形式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舆论宣传;二是树立劳动模范和先进典型;三是实行“三勤”、三放政策。最后,本文对“新中国十七年劳动教育”进行了评价和思考。认为“新中国十七年劳动教育”所取得的成就不少,但也存在理论失误和实践偏差。但总起来说,“新中国十七年劳动教育”的意义远大于其消极影响。从“新中国十七年劳动教育”的历史考察中获得经验与教训,对于时下的教育工作具借鉴和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