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壮侗语族民族是我国南方最古老的土著族群。如今,此语族民族分布在中国广西、云南、贵州、广东、海南和湖南南部,也通行于泰国、老挝、缅甸、越南北方和印度东北部的阿萨姆邦。而且,整个世界有近1亿人口属于该语族。目前,我国境内的壮族、侗族、傣族、布依族、水族、黎族、毛南族、仫佬族和仡佬族等9个民族属于壮侗语族民族。该语族民族皆源自我国南方古老的土著族群--西瓯和骆越。因此,产生并流传于整个阶级社会期间的壮侗语族民族民间叙事长诗承载着古老的传统文化元素,值得深入研究。关于民间长篇韵文作品的研究,西方有荷马史诗研究传统,并因此形成了可应用于口头作品研究的口头程式理论。中国社科院的朝戈金老师把西方口头程式理论引进我国学界,并应用该理论研究蒙古英雄史诗,取得优异成果。并且,近年我国还兴起了文学人类学研究。因此,本文力图把口头理论、文学人类学、美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结合起来,从整体视角对壮侗语族民族叙事长诗进行研究,探究其生命意识及文化价值。
本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叙述壮侗语族民族叙事长诗产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第二章从整体视角审视了叙事长诗的基本概况和总体特点。
第三章为本文重点,主要从具有特定意义的词句程式、情节程式和结构程式来阐述叙事长诗的生命意识。其中,数词程式“三”以及其他和该数词直接相关的程式体现了壮侗语族民族民众对生命本质的最初认知方式,即区分了自我和客观世界以后又加入了可变化的第三因素构成了生命基本形式。数词程式“十二”主要是根源于壮侗语族民族对祖先十二图腾部族的文化记忆,以及日常生活不断实践的每年十二月的稻作民族之生命历程。其他更大数值的程式则是民众渴望生命在更广阔的时空中延续的潜意识之再现。
称谓程式中,用“金银”、“鸳鸯”、“金钩”等珍贵之物称呼歌者表明了壮族民众特别珍视他人生命的潜意识;“鱼”实则暗示了期望生命的繁衍如鱼儿众多之意;“师父”(或“师傅”)源于远古时期的生命诞生于创造之潜在思维方式再现;“师公”或“道公”是因为他们可帮助人们顺利度过前世、今生和来世的生命旅程。
名词程式中,日月星辰等事物记录了生命时限;牛在生产水稻等基本生存资料中起重要作用:“缅桂花”、“粉团花”或“莲花”等意象是傣族民众文化观念中生命存在的形象展示;孔雀以及与孔雀有关的词汇程式与其古越人的鸟图腾信仰相关;象以及与象有关的词汇程式是因为象的许多特点与傣族人所追求的生命本质力量相契合;竹以及与竹有关的词汇程式与南方的竹表现出来的强盛生命力有关。
壮族句子程式“爷抱孙来看”实质是生命延续的象征;“天上会黑又会亮”体现了壮族民众对生命的充分自信。
互助情节程式叙述了阶级社会中百姓之间的温情是民众延续生命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力量;占卜情节程式实质是壮侗语族民族民众力图构建自主生命意识的表现,即期望把握自我命运;试探情节程式则是壮侗语族民族期望通过试探而使生命个体之间的情感更融洽,深化对生命本质的认识;求子情节程式体现了壮侗语族民族延续生命的内在渴求。
普遍按时间顺序叙述故事的结构程式暗含着民众对生命单向特性的潜在认识;非单向性的结构程式(如围绕某个中心反复咏唱的结构、一般情况的腰脚韵结构、勒脚歌结构)充分展示了壮侗语族民族无比眷恋生命,体物入微以体验生命情感,以及期望突破生命有限性的潜在愿望。
第四章从美学角度审视壮侗语族民族叙事长诗,发现其在虚构世界中展示了超越现实的生命情感,以自主的人生理念建构了自由的人生境界。同时,这些虚构的故事表述了民众对今生的无比热爱,甚至以超越死亡的生命意志去追求今生之价值,即使这些价值只表现在世俗人生中。此外,还从根本上把所有的生命认识、生命情感和生命意志都融入了对和谐人生的追求。
第五章探讨了叙事长诗的娱乐功能、教育功能、交际功能、刺政功能和研究功能的现代变迁和传承的问题。
总之,壮侗语族民族叙事长诗体现出来的生命意识及文化价值决定了它们在当今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相应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