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木结构古建筑是我国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蕴含丰富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但由于其材料特性和长期磨损,古木结构对周围环境非常敏感,极易遭受残损破坏,从而影响结构的安全和稳定性。目前的监测手段信息化水平低,无法有效利用监测数据的价值,为状态评估和维护方案的制定提供精准的实时数据。本文针对木结构古建筑现有监测手段的不足,提出基于Industry Foundation Classes(IFC)标准,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木结构古建筑是我国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蕴含丰富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但由于其材料特性和长期磨损,古木结构对周围环境非常敏感,极易遭受残损破坏,从而影响结构的安全和稳定性。目前的监测手段信息化水平低,无法有效利用监测数据的价值,为状态评估和维护方案的制定提供精准的实时数据。本文针对木结构古建筑现有监测手段的不足,提出基于Industry Foundation Classes(IFC)标准,以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为技术手段,残损为对象,对古木结构进行结构健康监测。(1)首先进行IFC标准在木结构古建筑的扩展研究,建立基于IFC的残损监测信息扩展模型,为古木结构实时监测和监测系统的可视化管理提供基本的数据格式支持;(2)然后设计并创建了监测数据库,存储监测活动所产生的数据信息。通过C#和T-SQL混合编程建立监测平台,对监测活动进行可视化管理。研究并提出IFC模型数据解析、自动更新与3D展示算法,解决BIM模型基于监测数据与监测对象保持实时联动的问题,实现木结构古建筑的实时可视化监测。(3)再然后进行监测方案的设计,通过文献综述和古建筑概况分析确定监测内容和传感器类型,通过结构有限元分析和温湿度场模拟确定传感器布设位置和预警阈值;(4)最后以西安市某木结构古建筑为对象验证研究成果的可行性。为该古建筑建立包含残损监测信息的BIM模型,设计监测方案并存储在监测数据库中,向平台导入监测数据进行实时可视化监测。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为木结构古建筑提供一套有效的监测方案设计方法,为残损信息和监测信息的多方共享提供数据格式支持,为监测工作的可视化管理和实时监测提供高效的技术手段,实时监测模块可为结构健康状态评估与维护方案制定提供具有高度时效性的数据模型。
其他文献
钒钛磁铁矿是一种多金属元素的复合矿石,现阶段主要利用高炉法处理钒钛磁铁矿。陕西洋县地区经过多年勘察,发现丰富的钒钛磁铁矿资源,其钒钛磁铁矿属于中低钛型钒钛磁铁矿。由于钒钛磁铁矿具有比普通铁矿石高的TiO2含量的成分特点,高炉冶炼时会产生如炉渣泡沫化,炉缸沉积物等问题。因此,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在对国内外关于含钛高炉渣泡沫化和炉缸沉积物研究进行分析了解后,基于高炉冶炼工艺,模拟洋县钒钛磁铁矿冶炼还原
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作息时间颠倒,睡眠时间大大缩短,特别是饮食不规律,依靠外卖和方便食品过度,再加上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问题等等状况对居民健康产生很大影响。在光华博斯特发布的《2020年中国国民健康与营养大数据报告》中显示,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成为我国死亡率最高的两大疾病,严重影响国民的健康寿命,近十年来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患病人数增加了接近一倍,平均每1
在日益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当今社会,建筑作为传统文化和地域特征的特质正逐步丧失,建筑的符号化和图像化现象也使得建筑学陷入争奇斗艳的形式误区。随着对文化自信的倡导和文化认同感的寻找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开始思考对建筑本体的回归以及对场所性地域性的当代回应,经过几代建筑师对乡土建筑等的探索,传统建筑的本土性已逐步脱离表面化形式化的转译,而建构作为对建筑逻辑整体的思考可以作为抵抗“图像化”特征的有效手段被加以重视
土壤团聚体作为土壤结构的基本单位,是反映土壤结构稳定性、肥力和质量状况的重要指标。润湿性反映了物质在固液气界面的相互关系,表征了一种液体在一种固体表面铺展的能力或倾向性;水分对土壤颗粒的润湿,是土壤水分关系和水分运动的核心机制。本文以结构性良好的土和褐土、以及结构性较差的黄绵土为研究对象,利用高能水分特征法和毛管上升法分别测定其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和润湿性,以期对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机制有进一
铁路是城市对外与对内交通转换的重要节点,铁路客运建筑对于城市整体的空间结构和发展方向有着重要影响,也深刻塑造着周边区域的空间形态和交通组织。此外,铁路客运建筑也是人们认识和体验城市形象及地域文化的重要窗口。随着近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铁路客运建筑由单纯的火车停靠点,向各种交通方式相互汇聚、各种功能复合交织的铁路客运综合体转变。城市内部所有的大众交通方式都在此与铁路进行转换,涉及到大量不同交通方式的换
在高校建设呈现持续增长态势的背景下,针对老校区中的旧建筑及其环境的再利用成为建筑学领域关注的热点。西南民族大学太平园校区建成至今已有六十余年,保留有建校前留存的营房以及其他旧建筑。然而,整体校园面临空间布局单一、场所记忆流失等问题,需要进行适度的改扩建以满足使用需求。本文以西南民族大学太平园校区为研究对象,以理论研究、相关案例分析与太平园校区现状调研为基础,提出太平园校区改扩建设计策略与设计方案,
气候变化问题以及能源短缺问题是当前世界所面临的重要挑战,必须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把全球的温度升高幅度控制在工业化前1.5℃之内。实施有效的建筑节能减排策略是应对该挑战的重要措施,被动式节能技术是实现建筑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之一。当前中小学建筑的快速发展,建筑面积逐年提高,教学建筑能耗问题日益突出,根据中小学建筑的使用特点,来实现中小学教学楼的被动式节能设计尤为重要。针对被动式节能技术所造成的物化阶段能
随着西安城市化进程的迅速扩张,城市新区正在飞速发展。城市新区的建设先行的是大量的城市中小学校的建设。同时,信息化的时代引领全球的教育思想不断地转变,为了适应新时代教育模式和教育思想的转变,为了让教育建筑空间契合不断深化的素质教育改革,目前,中小学教育建筑的空间布局和空间模式也在不断地发生改变。普通且单一的教学空间已经不能满足多元化的教学需要。功能多样和灵活适用的学习场所正在不断地在城市中小学校中改
在当代科研水平及高等教育水平发展迅猛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对于科研研究的关注度在不断提高,需要高校科研建筑设计也随新的科研需求做出不断改变,高等教育水平和综合科研能力已经很大程度上代表着综合国力的强弱,因此新时代下的高校科研建筑也需要拥有自己有针对性地发展方式。雄安新区作为一座完全意义上的新概念示范区,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对高校科研建筑这一类型进行探索,因此本文选取雄安设计竞赛中的B-02地块的“高校科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5000多年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能够有力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创造力、文化自信心。因此国家规划建设了一批遗址文化公园,遗址公园建设后出现对历史遗址展示不足或错误等问题。其中西安昆明池七夕公园实验点的遗址文化展示反映褒贬不一,本文以著名的西安昆明池遗址区域为研究对象,首先对遗址公园的理论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