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作家莫言于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狂放不羁、一泻千里的语言风格引起广泛关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掀起了巴赫金研究热潮,其见解独特的西方理论令研究界折服。莫言创作和巴赫金理论有很多契合。这是耐人寻味的现象,值得深入研究。 论文前言部分介绍了莫言的创作生涯、研究现状。在梳理莫言研究基础上提炼出本论文的研究意向,即借助巴赫金的杂语理论考察莫言小说文本。 第一章是对莫言文本中杂语的本质内涵进行简要分析。巴赫金认为,杂语的本质内涵是双声语。本章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分析莫言作品中的双声语现象。所谓双声语,简单来说,即同一句话中包含有两种涵义。巴赫金将双声语分为仿格体、讽拟体、暗辩体三个方面。本章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阐述莫言作品中人物语言的杂语的特点。不论是哪个方面,它们都具有一个共同的倾向,即内部含有两种声音,这两个声音或是碰撞在一起共同为新的文本服务,或是产生交锋,像两个完全相反的方向行驶,但这两个声音都始终存在于莫言的文学语言中,这些因素也共同构成了莫言文本中的杂语现象。 第二章是对莫言文本中杂语的语言特色进行分析。杂语并不是将语言杂乱无章的堆砌在文章中,它“形散而神不散”,在看似狂放不羁的语言背后是作者观察世界和理解世界的独特视野。这一部分主要从辱骂语与诅咒语、肉体形象语、正反同体语三方面来探讨莫言作品语言的杂语化特点。莫言打破了以往传统文学语言的界限,多用禁忌语言,其作品语言野性鲜明,野趣横生。其粗俗语言及污秽不堪的形象开创了文坛的新局面,但也污染了审美视觉,冲击着人们的审美底线,给阅读欣赏带来审美心理障碍。 第三章是对莫言文本中杂语的基本组织形式——镶嵌体裁进行分析。由于巴赫金所说的镶嵌体裁要比我们日常所说的体裁范围更宽泛,我们不妨称其为“镶嵌语”。莫言小说中的镶嵌语主要有诗歌、唱词和歇后语三种形式。本章分三个节次依次分析。莫言通过嵌入诗歌、唱词、谚语和歇后语,将小说中想要表现的多重意识具体形象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其作品因此变得丰富多彩。镶嵌语并非莫言的创造,但像他这样自觉而大量的运用却是值得重视的。这与莫言乡村生活经验和审美积淀密切相关。 论文的结语部分从杂语理论的角度分析莫言文本的意义所在,总结出中外文学家及理论家在审美创作和审美自觉方面存在惊人的相似。这是中外文学家审美智慧的火花。莫言创作大量运用杂语,丰富了小说艺术的表现形式,拓宽了表现空间,也验证了巴赫金的杂语理论;而巴赫金的杂语理论则为莫言乃至中国小说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考察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