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一篇关于中美文学比较的学术论文,涉及到两位优秀诗人:陶渊明和罗伯特.弗罗斯特。
陶渊明(365-427)是一位生活在中国东晋末年的田园诗人,他将大量的田园景色和乡村生活片段引入诗歌之中,成为一种独特的审美对象。他没有追随当时华丽的形式主义诗风,而是恪守一种简朴、平淡、自然的清新风格,被后世誉为魏晋诗歌的集大成者。弗罗斯特(1874-1963)是美国的一位田园派诗人,也是一位哲理诗人。因为他大量描绘了新英格兰地区的景色并将新英格兰地区的口语引入诗歌中,所以也被称为“新英格兰诗人”。他用词简单浅显,但在修辞上采用象征手法,常在日常的意象中蕴涵深刻的人生寓意,独创出一种“骗人的朴素”的风格。他取得了非常伟大的成就,一生四次荣获普利策奖,被尊称为美国的非官方桂冠诗人。
本文旨在通过两位诗人的作品的比较,在明显差异的基础上,发掘微妙的相似之处,揭示相似点背后隐藏的深层原因。进而得出结论:两者从诗歌内容,诗歌主题到诗歌写作特色的大量相似并不是一种巧合,而是由诗人背后的各种相同的主客观因素所决定。相同的客观因素包括: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环境和人身经历等。他们都生活在不稳定,缺乏安全感的特定社会时期,并且居住在远离都市的乡村。他们经历过家庭的贫困并饱受亲人去世的苦痛。相同的主观因素包括:诗人对诗歌的理解和诗人安身立命的人生哲学等。他们坚信诗歌是诗人内心的一种冲动和本能,应“始于欢乐,终于智慧”。他们信奉人与大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回归自然,过一种简朴的生活。本论文期望通过中美文学史上两位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的比较,充分剖析其文学作品、文学理念、哲学思想渊源上的共通性,以供后来的研究者参考。
本文结构分为四章,第一章是引言,介绍了两位诗人的生平、诗歌成就及对其进行比较研究的可能性;第二章细述了两者诗歌中的相似之处;第三章揭示相似点背后隐藏的深层原因,是本文的重点。其中两位诗人对诗歌的相同理解以及他们人生哲学上的相同感悟是其主观原因,也是本文的创新之所在;第四章是本文的结论。
将两位时代相差久远、地域相隔万里、国籍和民族各异的诗人的作品进行比较,这本身是一个新颖的写作视角。将植根于不同文化土壤之中的道家哲学和超验主义思想进行对比研究,并且挖掘出其共通之处,这不失为一种学术探索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