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通过解剖学研究,分析探讨在经膝关节后侧“倒L”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过程中,怎样避免手术中对神经、血管等重要结构的副损伤,明确该入路的显露步骤、安全范围和手术的危险区域。以指导临床上对该入路的正确使用,提高手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2通过对该入路的临床应用,确定该入路的临床疗效。材料与方法:1选取福尔马林固定的教学用成人下肢标本16例共32侧,所有标本全部由承德医学院解剖教研室提供。解剖并观测与膝关节后侧“倒L”入路相关的重要神经、血管、肌肉及韧带的走行和分布特点。对切口显露时易受损伤的胫前动脉和支配腓肠肌内侧头的神经进行了观察和测量。所得数据以(x±s)mm表示,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在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应用膝关节后侧“倒L”入路对自2013年9月至2014年2月间收治的5例胫骨平台后柱骨折患者进行手术。术后即刻对骨折复位情况进行Rasmussen评分,对末次随访结果进行膝关节HSS(The 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评分,观察该入路的治疗效果。分别在术后即刻和术后12个月拍摄标准下肢全长正位X线片,测量胫骨平台内翻角TPA(Tibial Plateau Varus Angle)和股胫角FTA(Femoral Tibial Angle)。所得数据以(x±s)°表示,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解剖学测量结果:膝关节后侧“倒L”入路不需要显露胫神经和腘动静脉;可以经腘肌下面显露胫骨平台的后内侧及后外侧部,显露范围广;在显露胫骨平台后外侧部时胫神经、腘动静脉可以通过腘肌和腓肠肌内侧头得到保护。胫前动脉穿骨间膜处在手术中容易受到损伤,该处位于胫骨平台下方(即至胫骨平台的垂直距离b线长度)男:59.44±3.97mm、女:58.67±1.37mm;距离胫骨后内缘(即该点至胫骨内缘的水平距离a线长度)男:38.72±3.54mm、女:36.93±1.88mm。如果遇到腓肠肌内侧头发达的患者,需要切断或部分切断腓肠肌内侧头。支配该肌的神经入肌门处至该肌起点的距离(即C线长度)男:40.07±3.19mm、女:40.67±2.98mm,在腓肠肌内侧头起点下30mm内切断内侧头,可避免损伤.2、临床应用结果:本组全部患者均获定期随访,平均14.5个月(12~18个月),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为15.4周(12~16周)。术后即刻Rasmussen评分为14~18分,平均16分。末次随访HSS膝关节评分平均为93分,优良率为100%。患者膝关节活动度为0~128°。术后即刻胫骨平台内翻角(TPA)为值为5.16±0.59°、术后12个月TPA值为5.16±0.59°,t值为0.00,P值为1.00,P>0.05,TPA术后即刻、术后12个月比较无显著差异;术后即刻股胫角(FTA)为值为170.32±2.75°、术后12个月FTA值为170.14±2.66°,t值为1.964,P值为0.121,P>0.05,FTA术后即刻、术后12个月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本研究通过对膝关节后侧“倒L”入路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的结果表明:应用膝关节后侧“倒L”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柱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损伤小、显露充分等优点,适用于治疗复杂的胫骨平台后柱骨折和双侧后柱骨折。通过对该入路的临床应用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可以在临床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