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作为我国近海重要的经济种类之一,其繁殖力强,生长周期较短,肉质鲜美,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东海是我国三疣梭子蟹的高产海域,产量已经接近40×104 t。近年来,三疣梭子蟹的产量波动较大,可能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包括不合理的放流与捕捞行为。为了保持三疣梭子蟹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对其进行科学的资源评估,进而实施科学的捕捞策略。本文选择东海区两个典型海域:长江口渔场及邻近海域以及舟山渔场及邻近海域,分别开展三疣梭子蟹的增殖容量研究和捕捞策略评价。基于2006—2014年在长江口渔场及其邻近海域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通过构建Ecopath模型,对该海域的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并估算了该海域三疣梭子蟹的增殖容量。结果显示:该海域生态系统主要以底栖生物(Benthos)为主,虾(Shrimp)、带鱼(Trichiurus leptures)、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食物利用率较高,竹荚鱼(Trachurus japonicus)、绿鳍鱼(Chelidonichthys kumu)等食物利用率较低;该海域渔业资源生物可划分为4个营养级,三疣梭子蟹属于中营养级生物;该海域总捕捞量为1.614 t·km-2(三疣梭子蟹捕捞量为0.057 8 t·km-2),总消耗量为280.744 t·km-2,总输出量为790.396 t·km-2,总生产量为959.3 t·km-2。三疣梭子蟹生物量密度为0.125 t·km-2,生态容量为1.125 t·km-2,增殖容量为1 t·km-2。结果表明,该海域初级生产力水平较高、海洋生物多分布在第二、第三营养级范围内,生态系统成熟度较低,三疣梭子蟹在该海域内仍有一定的放流空间。选取东海区三疣梭子蟹捕捞的主要海域,也是浙江省渔船作业的主要作业海域(26°00′N31°00′N,128°00′E以西)为对象。根据2006-2015年该海域三疣梭子蟹的渔获统计数据,并结合多次在该海域的资源采样资料,对该海域三疣梭子蟹的捕捞死亡系数(F)和捕捞量(C)现状进行了分析。基于F和生物量(B)相关的生物学参考点(F20%,F40%,FMSY和B20%,B40%,BMSY),对合理的捕捞和增殖放流策略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该海域的最大可持续产量(MSY)为14.2×104t,其对应的F=0.33年-1。利用F-产卵群体生物量(SSB)和B-放流量(RW)的关系,分别建立了捕捞和放流策略。捕捞策略为:当SSB下降到初始SSB的20%、40%以及MSY所对应的SSB时(此时SSB分别等于12.2×104t,24.4×104t和45.7×104t),F分别设定为F20%=0.1、F40%=0.2、FMSY=0.33。当前产量虽然达到近20×104t,但F也达到了0.41年-1,因此是非可持续的开发状态。基于此,本文提出的增殖放流策略为:当B下降到初始B的20%、40%以及MSY所对应的B(BMSY)时(此时B的密度值分别为0.274 t·km-2、0.548 t·km-2和0.685 t·km-2),RW分别为597 g·km-2、199 g·km-2和0 g·km-2,即在B≥BMSY时,不再放流。本文研究结果显示,三疣梭子蟹的放流并非越多越好,需要依靠合理捕捞策略进行指导。如实施上述两种策略,预测2015年之后的20年的F、B、SSB、C以及RW的值均达到稳定,分别等于0.33、0.75 t·km-2、0.65 t·km-2、0.17 t·km-2和0,此时三疣梭子蟹资源保持在可持续开发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