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吸双流道泵组的流场与结构分析

来源 :西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YY7896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双吸双流道泵因其抗堵塞性能好、过流能力强等诸多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污水处理、石油化工等行业,主要用来抽送各种多相流液体。这类泵不仅在流道和结构特征上与常规离心泵存在较大差别,而且在流动和结构力学性能方面同样存在较大差异。到目前为止,双吸双流道泵的设计主要基于经验与模型试验,本文以WQ32-11-2.2型干式潜水电泵为研究对象,通过多工况的数值模拟,深入探讨双吸双流道泵组的结构力学性能与流场分布特点,并进行性能预测和评估。具体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单相流介质流场分析。数值模拟在清水中运行的双吸双流道泵,通过数值模拟预测双吸双流道泵的外特性曲线并与实测数据对比,验证数值模拟方法的可行性,计算出双吸双流道泵的速度-压力分布,湍动能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叶轮流道中存在脱流和漩涡区,叶片头部存在一定的负压区,靠近叶轮上下吸入口的截面,脱流漩涡区域较明显。(2)含沙两相流介质流场分析。预测双吸双流道泵的进出口总压差曲线并与单相流对比分析,计算泵在不同的沙粒直径、不同的含沙量以及不同流量工况下,泵的速度-压力分布与固相颗粒轨迹。研究结果表明:两相流时,双吸双流道泵的出口总压更大,流道中的压力梯度更大,流道中的脱流损失更严重,漩涡区域更明显。(3)泵转动部件强度分析。采用流固耦合方法,计算泵的转动部件的应力及变形。研究结果表明:在叶轮外缘,叶片主要表现为因流场压力产生的弯曲和扭转变形,离心力产生的拉伸变形并不明显。不同温度载荷下,应力分布趋势基本相同,极大值均出现在轴上,极小值均出现在轴承上。(4)电机部分强度分析。采用静力学方法,计算电机部分的应力及变形。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温度载荷下,由于空气的热膨胀作用引起的热应力,轴最大,转子最小;热变形,上端盖最大,下端盖最小。但应力都在材料的许用应力允许范围之内,不会发生强度破坏;应变都在工程的允许范围之内,具有较大的安全裕度。本文的研究成果对改善这类泵的流态,优化流道设计、提高这类泵的设计的可靠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工程实用价值。研究方法可为这类泵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进一步的结构优化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其他文献
随着科技与工业的进步,复杂结构是当下的发展趋势。这些结构特别容易在环境中受到种种不确定性因素的作用,将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损伤累积。未被检测到的损伤将有可能改变结构
从经常报道的矿井作业事故可以看出,我国正处于工业经济中级发展阶段,安全生产形势十分严峻。除了加强从业人员安全生产素质外,我们应当利用安全生产科学技术从本质上提高安
自2007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并由此逐渐波及全世界后,我国曾经采用四万亿元支出的方式稳住了经济大局,但次贷危机的长期影响仍旧体现了出来。同时,受到我国自身经济增长模式的
目前中国城市规划市场环境极其复杂,一方面是随着城镇化发展节奏不断加快,城市化人口逐步攀升,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城市规划的方向及侧重点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另一方面
混合励磁开关磁链电机继承了永磁电机结构简单、体积小和效率高的优点,同时又具有气隙磁场调节能力,在航空航天、新能源发电与驱动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然而,由于混合
支化聚合物表现出独特的三维(3D)分子结构以及物理/化学性质,因此已经被应用于各种领域。悬浮聚合提供了一种经济的聚合物合成方法,不仅因为水是一种优异的传热介质,而且它还避免了复杂和耗时的聚合物纯化过程。这里,分别用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GDMA),乙二醇二丙烯酸酯(EGDA)和二乙烯基苯(DVB)作为支化单元,使用一种常见的橡胶硫化促进剂——二硫化四甲基秋兰姆(TMDS)作为链转移剂(CTA),
本文主要对宁定区块各地层钻井液处理技术现状进行调研统计,对传统的堵漏工艺和防塌措施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常规的堵漏工艺存在配方单一,堵漏效果不理想,复发率多的问题,特别
混凝土是最常用的建筑材料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各类重大土木工程结构中。由于混凝土自身的脆性,致使大部分混凝土构件都处于带裂缝工作状态。而裂缝的存在会使得结构耐久性逐渐降低、进一步发展可能会削弱构件承载力,甚至出现贯穿裂缝造成局部破坏,危及结构的整体性及安全性。对于混凝土裂缝,国内外学者已进行了广泛且深入的研究,但是他们的研究往往局限于单条裂缝的发展,对多裂缝、全过程研究稍有欠缺,而实际的钢筋混凝土构件
针对当前传动领域亟待解决的多工作负载问题,本文在无侧隙双滚子包络环面蜗杆传动与无侧隙平面包络端面蜗杆传动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颖的传动装置——滚子包络端面内啮合蜗
为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缓解能源枯竭和环境污染问题,分布式发电技术得到大力发展,分布式电源可有效利用区域内的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结合储能系统、可控电源的调节能力,集成为微电网系统。因此,微电网具有清洁、灵活等优点,能够促进清洁能源消纳,以大电网互为备用,保证供电可靠性,是配电网和未来智能电网的关键组成部分。而微电网能否通过内部源-储-荷的协调运行实现效益最大化是促进微电网发展和广泛应用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