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震波各向异性是地球内部应变状态及动力学过程的“示踪剂”,层析成像是进行三维尺度深部结构研究的有效手段,P波各向异性层析成像方法能同时获取深部三维尺度的P波各向异性和波速结构。本文采用P波各向异性层析成像方法对日本中部和青藏东北缘地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日本中部地区岛弧火山下方及地幔楔内可见大量低速、高泊松比异常,很多低速异常在深部都起源于俯冲的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推测是由于板块在俯冲过程中发生脱水作用引起上伏地幔部分熔融造成的。岛弧地壳、菲律宾海板块及太平洋板块上部都具有较强的各向异性。俯冲带地幔楔的顶部与底部存在较强的各向异性层,而地幔楔内部各向异性较弱,这可能是由于地幔楔内不同构造部位的变形机制不同造成的。日本中部地区地幔楔的快波方向总体上在弧前地区平行于海沟,在弧后地区垂直于海沟。原因可能与弧前相对富水区橄榄石发育B型晶格优势方位,弧后相对贫水区发育橄榄石A型晶格优势方位,加之地幔流的发生有关。日本中部东海地区下方,俯冲的菲律宾海板块表现为一个明显的低角度北倾高速异常体,并在其最北端,俯冲角度陡然增大。快波方向为NEE至NE-SW方向,与菲律宾海板块形成时的洋底扩张方向一致。表明菲律宾海板块可能保存了其“化石”各向异性。约60~120公里深度,处于弧前区且具有不同俯冲倾向的太平洋板块,快波方向分别平行于其各自俯冲的日本海沟和伊豆-小笠原海沟;而到100~120公里深度以下,太平洋板块基本都处于弧后区,快波方向也转变为分别垂直于日本海沟和伊豆-小笠原海沟。经过与中生代海底磁异常条带及太平洋板块内应力方向的对比,认为太平洋板块内部的“化石”各向异性己被板块内的应力改造。青藏东北缘地区地壳内波速异常存在明显的横向差异,各向异性在地壳内广泛存在。自浅至深各向异性幅度逐渐增大。快波方向大多与断裂和山体等构造线的走向接近,表明在地壳深度内,形状优势方位是大多数各向异性的成因。松潘—甘孜块体内,夹在龙日坝断裂带和龙门山断裂带之间的龙门山次级块体下地壳25~35公里左右深度可能存在一个厚度不大的高速异常体,具有与松潘—甘孜块体一致的NW-SE快波方向,自龙门山次级块体下地壳低角度逆冲进四川盆地西缘下地壳,其前锋已经到达四川盆地西部龙泉山断裂下方25公里左右深度,构成松潘—甘孜向四川盆地逆冲的深部逆冲构造。秦岭造山带内佛坪反向推覆构造花岗岩带在层析成像结果中表现为108°E附近自浅至深都具有N-S向快波方向的低速异常;武当块体连同扬子北缘的黄陵背斜—神农架群在25公里之下,表现为具有复杂多变快波方向、呈近圆柱状的低速异常,可能与武当块体本身的穹窿构造有关。华北中部造山带下地壳至上地幔为低速异常,快波方向总体上为NE-SW,与该区域断裂走向一致。其低速异常可能是由华北岩石圈拆沉造成下部软流圈物质上涌引起的,NE-SW的快波方向与区域性断裂走向一致,表明形状优势方位仍是该区域各向异性的主要成因。利用各向异性层析成像方法对日本中部和青藏东北缘的研究同时表明在数据充分的情况下,P波各向异性层析成像方法是进行地壳上地幔结构和各向异性研究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