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书于春秋时期的《孙子兵法》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最有价值的军事典籍。它不仅揭示了战争的本质和规律,而且对中国古代战争与政治、社会、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的关系进行了全面总结。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逡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被誉为“兵学圣典”,历来备受推崇,研习者辈出。自从1905年第一个英译本产生以来,《孙子兵法》在西方世界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掀起了“孙子热”,多种版本的英译本应运而生,针对其英译本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总体来看,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译本质量优劣的评价以及译者所用翻译技巧的探讨等方面,研究视角大多涉及目的论、关联理论、阐释学、批评理论等。但是,很少有人把纽马克的语义与交际翻译理论应用到《孙子兵法》英译本的对比研究中。因此这一领域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间。鉴于此,本文选取了资深翻译家林戊荪和美国准将格里菲斯的《孙子兵法》英译本,在纽马克语义与交际翻译理论框架下,从语言和文化的维度对两位译者在词汇、句法、文化信息的处理方面表现出的不同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解读两位译者对译文的细节处理,本文发现:林戊荪更倾向于使用语义翻译来最大程度地保留原文的内容和句子结构,以求保留原语文化的独特性,把最真实的中国文化介绍给西方读者。相比较而言,格里菲斯则更多地使用交际翻译,他把强调的重点放在了译语读者对译文的理解和接受性上,用更符合译语读者思维和习惯的表达方式,来减少他们的阅读障碍。另外,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对导致两位译者采取不同翻译策略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个人经历以及译者的翻译动机是影响其翻译方法选择最主要的因素。本文不仅论证了纽马克的语义与交际翻译理论对古典文学作品的解释力度,而且丰富了《孙子兵法》英译研究的内容和视角。同时,作者期望本研究能够为其他中国典籍的英译研究以及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