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甘肃和政大峡铜金矿床位于西秦岭造山带北带西段之中秦岭前陆盆地构造区,商丹和勉略两缝合带之西秦岭段,即西秦岭北部断褶带与中部裂陷槽之间的过渡部位。矿区容矿地层为二叠统滨海-海陆交互相碳酸盐岩夹部分碎屑岩,具有良好的气液盖层作用,主要出露的侵入岩为闪长岩。矿床受岩体和断裂构造带、岩体围岩接触带的控制,矿带总体展布方向为近东西向,与区域构造方向一致,单个矿体主要受次级南北向张性构造和岩体与围岩接触带的控制,矿体主要呈扁豆体状、透镜状分布于岩体围岩(大理岩)接触带(矽卡岩带)附近(矽卡岩型铜金矿体)和岩体内部的南北向(近南北向)张性裂隙(热液脉型铜金矿体)中。矿区有用元素以金和铜为主,矿物生成方式以接触交代为主,兼有裂隙充填。矿石矿物主要以黄铁矿、黄铜矿、辉铜矿等为主,脉石矿物主要以矽卡岩矿物、石英和方解石为主;矿石结构以交代结构、半自形-它形粒状结构、包含结构为主,矿石构造以细脉浸染状构造、脉状构造、块状构造为主。围岩蚀变类型主要包括矽卡岩化、钾化、碳酸盐化等。接触蚀变带中有矽卡岩、矽卡岩化大理岩和各类角岩。矽卡岩的类型为以透辉石、钙铁(铝)榴石、符山石和方柱石等矿物为主的一套典型的钙矽卡岩。通过研究岩体的空间分布、形态和产状、岩石学、岩石化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认为矽卡岩矿体的成矿母岩为闪长岩,成矿闪长岩属于钾玄岩系,准铝质花岗岩系列;稀土元素配分型式为轻稀土富集型,重稀土亏损型,配分曲线右倾,分馏程度较高,铕弱负异常或弱正异常;岩体微量元素具有富集大离子不相容元素Rb、Ba、U、K、Sr,亏损Nb、Ta、Zr、P、Ti等高场强元素的特征,Nb/Ta比值平均为15.99,数值较大,表明闪长岩演化程度不高,反映岩石可能为来源于上地幔或下地壳岩石;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和气液相成分分析显示,成矿流体为中低温、中低盐度H2O-NaCl-CO2体系,成矿流体气相成分与地幔流体成分一致,具有来源于深源幔源特征;稳定同位素硫、氢、氧结果显示,成矿流体具有大量原生岩浆水和少量建造水混合的流体特征;表明成矿流体应主要由成矿早期的大量原生岩浆流体与成矿晚期少量建造流体混合而成。与成矿有关的闪长岩样品中锆石的12个测试点用SHRIMP锆石U-Pb法得出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值为(219.1±2.1)Ma,可视为成矿闪长岩和矿床的形成年龄,表明成岩、成矿作用发生在中晚三叠世的印支末期,该成岩、成矿时代与秦岭造山带发生区域构造-岩浆-成矿活动时代相一致。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对成矿花岗岩的产出背景环境进行分析,认为成矿岩体具有幔源I型花岗岩的产出特征,所形成的构造环境应为挤压向伸展构造体制转换阶段的后碰撞造山环境。分析认为,大峡矿床产出的接触带矽卡岩型铜金矿与岩体裂隙内的热液脉型铜金矿的构造-岩浆活动背景相同,均形成于印支末期后碰撞造山环境中,但属不同阶段、不同部位发生成矿作用的产物,大峡矿床为以接触带(或外接触带)矽卡岩型铜金矿为主体,成矿岩体内断裂发育部位伴有热液脉型铜金矿的复合型矿床。通过研究,确定了该矿床的类型、控矿因素、成矿规律、成矿模型、蚀变特征、找矿标志及深部、外围找矿方向。提出了该区域主要找矿方向为岩体内部及其岩体围岩接触带的找矿思路,为矿山坑道、钻孔布置提供了方向和技术依据,实现了找矿突破,节约了探矿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