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系统研究了不同温度下绿僵菌菌株LA、LD的生物学特性,东亚飞蝗的体温调节特性和东亚飞蝗体温调节与绿僵菌致病性关系。旨在揭示不同的体温调节下东亚飞蝗和绿僵菌的互作关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系统研究了不同温度下绿僵菌菌株LA、LD的生物学特性,东亚飞蝗的体温调节特性和东亚飞蝗体温调节与绿僵菌致病性关系。旨在揭示不同的体温调节下东亚飞蝗和绿僵菌的互作关系。主要结果如下:研究表明,两菌株生长、产孢的适宜温度在25~30℃,比较而言,适温下LA在第3天开始产孢,产孢量达6×107个/cm2,LD则第7天才开始产孢,产孢量仅1×107个/cm2。两菌株在30℃下萌发最快,GT50分别为7.55h和9.88h,LA在45℃下处理8h后萌发率仍达45.35%,LD萌发率则降为0。两菌株在35℃下孢外蛋白酶产量最高,几丁质酶LA在25℃下产量最高,LD则在30℃下产量最高。对东亚飞蝗体温调节的调查表明,东亚飞蝗有活跃的体温调节能力,能够吸收辐射热调节体温,虫龄越高调节能力越强。在有辐射热的常温下,能调节体温高于环境温度,在高温下又能调节体温有效避免温度过高。飞蝗在高温下对温度较敏感,耐高温能力随着虫龄的升高而增强。在不同的体温调节的条件和无体温调节的条件下绿僵菌对5龄东亚飞蝗的毒力测定表明:蝗虫在体温调节下的致死中时明显延长,辐射热越高,致死时间越慢,菌株LA在高温下仍有一定的毒力,而LD则在高温下的毒力急剧下降,LA的致病力比LD快。不同浓度下的菌株LA毒力测定表明:浓度越低死亡时间越长,在低浓度下体温调节对对致病力影响更大。体温调节下对感染和未感染绿僵菌的行为反应的调查表明,染病的飞蝗更喜欢高温。对其体温调节的调查表明,感染绿僵菌后的蝗虫体温升高约1.5℃,与未感染比差异显著。血细胞的调查表明,在无体温调节下感染的试虫血细胞浓度急剧下降,而有体温调节下感染的试虫与无体温调节比下降较缓慢。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创新能力是人们立足于社会的良好优势.良好的创新能力并不是想有就有的,一个人具有良好的创新能力那必定是经过了外界的
雕塑家罗丹曾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偏远山区远离城市的繁华、热闹,它有着现代人们向往的原生态的和谐的美.对于农村学生写作培养来说,只有不拘一格、打破传
初中生的社会实践课程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实践课程的丰富性、多样性、时效性,对于实践课程实施途径进行有效探索必将对德育工作起到必要地指导性
小学教育是我国教育的基础,保障小学课程教学有效性,提高教学效率,是每个小学教师都应该重视的方面,本文以语文小学的递进循环式方法为例,积极对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
“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身受其累.”好习惯是一个人成就事业的前提条件.学前阶段是人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一个人从小养成的好习惯
本文以一株从感病僵蚕上分离出来的发酵性能优良、对小菜蛾(Plutells xylostellsLinnaeus)具有较高毒力的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菌株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最佳液体种
黏菌因其独特的兼具原生动物和真菌某些特征的生活史循环,使其在生物界中的地位一直没有得到统一,同时,黏菌内部成员的组成也在不断变化,为了建立一个更趋自然的黏菌分类系统,本文
毕业一年后,我从学校所在的浦东张江搬到杨浦区五角场住.张江人少,住惯了,初搬到五角场,最大的感受是人多.老年人,中年人,年轻人,小孩,到处都是人.我住的又是那种老小区,三四
母亲说,打小,妈就待见识文断字的人,到底嫁了这样一个人,今辈子,知足了。 母亲还说,你爹在世时,村里谁家日子紧巴,就帮衬谁家;你爹殁了,妈要照样做嘞。 每次回老家伺候罢母亲,回到县城家里,总有五六天,甚至一周时间,我会沉浸在一种鼾声不断的昏睡里。黑夜睡,白天睡,甚至老妻摇撼说,吃饭,吃饭了。我说,唔,唔。还是鼾声不断。再摇,再说,我还是,唔,唔,昏睡。 某一个夜晚,夜半时分,凉风吹醒过我一次
双子型表面活性剂时近年来兴起的一类新型表面活性剂,具有独特的双疏水长碳链和双亲水基构型。由于双子型表面活性剂比传统型表面活性剂具有更多更长的支链,其溶液具有独特的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