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建设用地空间扩展不仅是一个地域空间表达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人地关系相互作用的过程(抑或结果)。针对当前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城市建设用地空间扩展引发的一系列可持续发展问题,如基本国情、发展诉求引发人地矛盾冲突——城市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形势严峻;城市建设用地与生态用地、农用地因国家利益目标的不统一——导致用地结构配置不协调;既定城市建设用地投入总量效益“非帕累托最优”——空间配置不协调;区域发展不协调等。其不仅彰显着我国人地关系矛盾突出,而且严重制约了我国可持续发展进程的有序推进,亟待学术界深入研究。本文试图基于逆向思维和问题诊断视角,结合“产权区域”理论、区域外部性理论、博弈论和可持续发展治理理论等,从要素配比、区域关联、结构优化视角,即与之相对应的城市建设用地总量控制不合理,城市建设用地与农用地、生态用地配比结构不协调,以及既定城市建设用地空间配置效率低下三个层面,构建我国城市建设用地空间扩展非协调性的理论识别体系,并基于“格局—效率检验—机理—调控”的地理学传统研究范式,基于数据的可获取性和时序的统一性,文中对2008年我国城市建设用地空间扩展非协调性的状态展开了实证分析,并就其内在规律性特征进行了归纳总结。结果表明:在研究期内,①我国城市建设用地空间扩展进程中确实存在显然的非协调性状态——城市建设用地的总量控制是比较失败的;与农用地和生态用地的配比结构是较为不协调的;既定城市建设用地空间配置同样存在非协调性状态,且呈现出一些规律性特征:具有区域性特征,“自然地理成本(气候、地形等)”效应、“城市规模”效应、“区位”效应、“行政等级体系”效应等。②城市建设用地投入效益的效率检验,同样验证了基于识别体系所得出的基本结论的合理性。③作用机理分析指出,“产权区域”制度和区域外部性的存在,是导致我国城市建设用地空间扩展非协调存在的根源所在——其在很大程度上引发了“产权区域”地方政府的“扩张冲动”,而发展诉求、资本短缺和用地属性差异,区域地理基本属性,历史遗留以及行政区划调整等同样在期间扮演着重要角色。④“响应”调控对策措施与建议在于规范“产权区域”地方政府主体的行为,完善土地市场,促进土地发展权“区域置换”,实行差别化的分区、分类调控监督管理等。可以说,城市建设用地空间扩展非协调性研究是对当前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热点问题——“过度扩张”、主张“空间约束”、“空间不匹配”等的一个积极响应与反馈,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当前城市建设用地空间扩展研究中相对缺乏合理性评价的不足,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指导意义。全文总共分为7章。一、绪论部分。包括研究背景与意义,相关文献和基础理论的梳理,以及本文研究的基本框架、内容与技术路线。二、城市建设用地空间扩展非协调性的概念辨析及其识别体系的构建。包括城市、协调与非协调、城市建设用地空间扩展非协调性等的概念辨析;城市建设用地空间扩展非协调性的特征的梳理,以及城市建设用地空间扩展非协调性的识别体系构建等三个部分的内容。三、中国城市建设用地空间扩展非协调性的识别。首先交代了本文分析中所需的数据来源及其处理,接着从城市建设用地总量控制非协调性,城市建设用地与农用地、生态用地配比结构非协调性,以及既定城市建设用地空间配置非协调性三个层面,基于分区(东、中、西和东北四大经济区)、分类(行政级别、城市规模、交通条件、城市性质、地形条件、气候条件等)思维,对我国城市建设用地空间扩展非协调性状态进行了判别。四、中国城市建设用地空间扩展非协调性的效率检验。内容包括非协调性与效率的关系辨析、对应研究时段中国城市建设用地投入效益评价、以及中国城市建设用地空间扩展非协调性与效益的关联分析三个方面的内容。五、中国城市建设用地空间扩展非协调性的内在作用机理解析。文中从产权区域与区域外部作用,发展诉求、资金短缺与用地比列结构非协调性,制度安排、行为主体博弈与城市建设用地空间扩展非协调性,区域地理基本属性、发展政策与建设用地投入效率差异,历史遗留和行政区域调整六个层面,对我国城市建设用地空间扩展非协调性的内在作用机理进行了剖析。六、中国城市建设用地空间扩展非协调性的优化调控。文中从城市建设用地空间扩展非协调性调控的基本原则、中国城市建设用地空间扩展非协调性调控的途径、政策与措施——具体包含“产权区域”地方政府效用函数转变、城市建设用地总量把关、城市建设用地空间配置效率协调以及技术、体制机制配套四个方面展开分析。七、结论与展望。从主要研究结论、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以及研究中的不足与展望三个方面对全文进行了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