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快速城镇化的推进对新区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同时也客观带来了一系列负面效应,依托土地经济快速扩张的城镇化往往过于注重“量的扩张”,忽略了对城市空间“质的提升”,出现了“千城一面”的城市面貌。对于外部环境要素单一的关中平原县城新区,特色缺乏的现象更为严重。究其根本原因,一方面对于新区这样一张“白纸”,传统的规划方法导致空间布局呈现同质化趋势,另一方面由于规划与管理严重脱离,空间管控内容呈现泡沫化现象。
【基金项目】
:
陕西省创新能力支撑计划项目,2018TD-013,县域新型镇村体系创新团队;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快速城镇化的推进对新区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同时也客观带来了一系列负面效应,依托土地经济快速扩张的城镇化往往过于注重“量的扩张”,忽略了对城市空间“质的提升”,出现了“千城一面”的城市面貌。对于外部环境要素单一的关中平原县城新区,特色缺乏的现象更为严重。究其根本原因,一方面对于新区这样一张“白纸”,传统的规划方法导致空间布局呈现同质化趋势,另一方面由于规划与管理严重脱离,空间管控内容呈现泡沫化现象。由此可见,空间特色成为了新区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探索空间特色的规划与管控在快速城镇化发展的今天显得尤为迫切。本文主要采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务实性基本研究方法,以关中平原县城新区为研究对象,以空间特色为研究范畴,基于空间资源与矛盾的认知,梳理该区域空间特色核心影响要素。选取大荔县为研究实例,提出适宜的“空间格局”、“用地布局”及“城市风貌”特色构建的规划策略,实践性探讨了空间特色管控的基本方向和途径。首先,总体把握关中平原县城新区空间的现实状况、认知其空间特色的资源与矛盾,剖析空间特色矛盾产生的根本原因,提出“空间认知、提取要素、规划策略、特色管控”的空间特色构建的思路。通过提取空间格局要素、用地布局要素、城市风貌要素三类一级要素,分别梳理出二级要素的空间原型及构建要点进行分析,构建关中平原县城新区空间特色要素体系。其次,选取大荔县为研究实例,基于关中平原县城新区特色构建的基本原则,提出其空间特色构建的规划策略。大荔县城新区空间格局特色应形成“农田引入型”城绿融合的生态格局,遵循“礼制”对称与秩序的人文格局,由发展核心及发展轴线构成的发展格局。用地布局特色应形成“密路网、开放式”的小尺度街区,基于“用地混合开发”的用地功能,系统化、多功能的绿地系统布局。城市风貌特色应形成核心建筑所在轴线形成三重天际线,连续性与地域性主导的街道界面,新“同州”风格的色彩与材料。最后,尝试性提出大荔县城新区空间特色管控路径,以空间特色规划策略推导梳理空间特色管控内容,重新分类为总体管控类、重点管控类、核心管控类内容,最后落位空间实现空间特色分区管控,试图探寻关中平原县城新区空间特色管控的适宜之路。
其他文献
当前,我国建筑能耗占全社会总能源消耗的比例约为25%,其中通风空调能耗占建筑能耗的60%以上。降低通风空调系统能耗对于实现建筑系统减碳目标至关重要。本文研究了通风空调管道的导流片减阻方法。本文分析了三通构件管道内的速度场和压力场分布,对各种典型风管尺寸及其流速比下的Y型分流三通构件进行了减阻研究,分析了弧形导流片不同角度与位置、分流型导流片不同长度的减阻效果,提出了降低通风空调管道阻力的导流片设计
社区公园是城市公园绿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善城市坏境、提升城市居民居住条件等方面担当着重要的角色。随着城市规划思想的不断丰富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社区公园作为居民可直接接触到的自然空间环境之一,其布局和建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西安市以往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并未专门提出针对社区公园布局及周边环境规划的措施,社区公园往往依附于城市公园绿地之中进行布局,缺乏对社会发展、社会公平等的考虑,
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宜居居住环境应包含四个基本条件:安全、健康、便利和舒适。生态宜居是在宜居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人类的居住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可持续性。当前,基于生态宜居视角开展的规划研究多集中于乡村生态和人居环境整治、乡村产业生态化、乡村生活基础设施建设、乡村建筑节能等方面,在建设实践中村庄生活空间规划设计存在盲目套用城市住区设计方法或简单沿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教育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选择新建校区。新校区不可避免的面临着历史文化被割裂、场所记忆迷失的困境,以功能至上理念所设计出的校园,使校园空间失忆,加深了校园认同感与归属感的丧失。2013年,山西师范大学校园整体搬迁建设项目启动,建成至今60多年历史的老校区面临着即将搬迁的境遇。为了避免上述的问题,如何将山师大校园的校园文化与记忆进行传承延续,让师生能在新校区的场所当中找到认同感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是弘扬中华文明的“根”、“脉”、“魂”,从历史脉络的格局深入研究黄河文化,就等于抓住了中华文明的根脉,是新时代下我们建立文化自信的基石和底气。近几年,随着各学科的专家学者对黄河文化的深入研究,黄河文化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价值与内涵,但是对于黄河文化整体的认知以及黄河文化遗产构成方面研究相对较少。基于此,研究从黄河文化的内涵认知着手,总结归纳陕西黄河文化构成要素
我国目前城市化进程处于加速推进阶段,大量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内部的汽车保有量剧增,随之带来的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成为制约城市的发展重要因素。在这样的背景下,环保高效的轨道交通被越来越多的城市所采用。至2020年底,国内开通轨道交通的城市共计45个,其中包括北京、南京、西安、沈阳、广州等历史文化名城。在这些城市的历史城区范围内,轨道交通建设受到历史文化保护、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因素的制约,传统
黄土丘陵沟壑区是我国水土流失的频发地区,常年面临着暴雨或干旱的极端天气,生长于此的传统村落在发展中,为了应对这一独特的自然环境特征,有着独特的人居环境智慧体现在其村落的营建中。通过对黄土丘陵沟壑区内的传统村落理水经验与营建特色进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学习劳动人民在生存发展中积累的理水智慧与营建技巧,从而进行更适宜农村地区的抗涝防旱设计,并且改善水旱环境相似的村庄的景观质量。本文以黄土丘陵沟壑区内的传
在国家大力提倡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鼓励建立“9073(9064)”养老格局的双重背景下,传统的社区配套设施规划体系在老龄化快速发展的时局中面临着严峻挑战,设施配置和养老难题极易造成社会经济的“叠加”和“共振”问题。当前,对居民日常行为需求的研究已经成为城乡规划学科与社会学交叉的重要领域,也是建设城市社区和微更新的必要手段,通过构建符合居民日常步行活动范围的生活空间,可以实现居住区设施配建与居民行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一系列制度和技术创新,其中包括市县城镇开发边界等“三条控制线”的划定。国务院办公厅在2019年发布了对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治理的指导意见,在该意见中明确指出应该对城镇开发边界进行合理的分析和预估,也对城镇开发边界的划定原则提出了相应的指导意见。国务院明确指出,在城镇开发边界划定过程中,应该从人口经济、城镇发展等多个角度来限定相应的城镇容量,同时在发展过程中还应该留
完整性是历史地段保护最重要的原则之一,随着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国内外历史地段普遍遇到了新建设项目对遗产地视觉完整性的挑战和破坏。2011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发布的《世界文化遗产影响评估导则》中指出针对历史地段应紧扣完整性进行视觉影响评估。并建议运用文化遗产影响评估报告判断遗产地的视觉完整性是否遭到破坏。目前,我国国家文物局已将文物影响评估纳入建设项目审批环节,且从较多关注文物本体安全转向越来越关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