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因子在格雷·史奈德生态待歌中的改写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ONG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格雷·史奈德(Gary Snyder,1930-)是二十世纪以来美国最负盛名的诗人之一,也是当代美国深层生态学的桂冠诗人。他创作的生态诗歌中糅合了各种文化元素,其中包括西方和东方文化。前者主要指北美印地安文化和欧洲中古世纪英语,后者主要指中国、同本和印度文化。   本文以当代德国著名哲学家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1990-2002)的“视域融合”理论为依据,旨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因子在史奈德生态诗歌中的改写过程。伽达默尔认为视域融合会受到读者“前见”的影响,本论文从史奈德当时所处的历史与社会环境论述影响史奈德“前见”形成的各种因素,然后分析视域融合的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其生态诗歌中的改写过程。本文将从哲学、诗歌和艺术三个方面进行全面探讨。首先,诗人从儒家、道家和中国禅宗思想中提炼出其独特的生态观,并使其融入生态诗歌中;第二,诗人从中国唐宋诗歌中获得创作灵感,并借用其创作手法和题材进行再创作;第三,诗人在中国山水画、汉字、生态思想和诗歌创作中寻求契合点,使中国文化与生态诗歌的融合浑然天成,从而创作出毫无斧凿痕迹的诗歌文学。   本论文认为史奈德与中国传统文化因子的视域融合至少经历两个阶段,即:第一个阶段始于史奈德对文本的解读。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他的视域必然会进入文本的视域,两个视域相互融合,直至解读完毕才结束;在第二个阶段时,史奈德的身份已从读者转换为诗人,他将从文本所吸收的文化因素运用于自己的诗歌创作中。为了使中国传统文化能适应西方的异国风情,诗人对各种文化因子进行了艺术加工和再创作。   经过了视域融合的几个阶段之后,中国传统文化在史奈德的生态诗歌中的改写过程也随之完成。最后,本文将探讨史奈德遵循了哪些改写原则将中国传统文化因子移植到生态诗歌中。
其他文献
那天清早,我起床后,忽然觉得嗓子有点儿不舒服,就气沉丹田,咳嗽了一声。只听“轰”的一声巨响,我的床“闻咳而塌”。我艰难地从床的废墟上爬起来,听到从隔壁传来邻居老大爷的怒吼:“谁在外面放炮?还让不让人睡觉了?”  爸妈急匆匆地跑到我屋里,问:“儿子,你这是怎么了?”我把咳嗽的事情告诉了他们,可他们根本不相信我。“咳咳!”我又是一阵咳嗽。“哗啦啦!”家里的玻璃全碎了!也好,这下我不用再解释了。  吃完
期刊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自古以来就有独特的民俗文化。而这些民俗文化经过祖先们一代又一代的传承,把他们保留称至今,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无价之宝。而汉语俗语是民俗
晚饭后,我和爸爸妈妈到商场购物。买完了东西,我们提着大包小包回家。我把手里的东西全都递给了爸妈,自己悠闲地走着。  这时,我看见了一个大约两三岁的小女孩,她正踮起脚尖,往她妈妈推着的小车上伸手——她要去拿一袋卷纸。她终于把卷纸拿了出来,但卷纸的长度比她的身高还要多出那么几厘米,而且还挺宽的。起初,我以为她只是想把卷纸拿下来玩玩,但我很快就发现自己错了——她是想把卷纸搬回家去。她把卷纸抱在胸前,跌跌
期刊
美国基础临床心理学家费登伯格(1974年)首次提出了职业倦怠的概念,在以后的几十年里工作倦怠一直是倦怠研究的中心问题。不过,随着研究的深入,有不少学者提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也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