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层破碎带控制下隧道围岩开挖的三维力学响应研究

来源 :重庆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nal_belie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迅速发展,我国公路桥梁与隧道修建数量与日俱增,围岩中所含的不良地质也越来越复杂,特别是在隧道修建过程中,其中断层破碎带等一些不良地质层对隧道施工的安全性具有重要影响,断层破碎带因其复杂的地质成因和物理力学特性,在开挖过程中极其容易引起安全事故,因此研究含断层破碎带下隧道的开挖围岩变形规律对指导施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物理模型试验与耦合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探究了断层破碎带及其因素对隧道开挖的影响,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
  (1)研究了含断层破碎带下围岩的稳定性及其对施工的影响,说明了研究的必要性,并结合目前所普遍采用的研究方法,通过对比,总结研究现状;
  (2)根据相似理论,以V级含断层破碎带围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试验确定模型试验相似材料及配比,利用自主设计的模型试验箱,结合目前所流行的数字散斑拍照技术和压力传感器等测试方法,开展含断层破碎带隧道开挖的物理模型试验,并分析试验采集数据,得出了开挖过程中的围岩变形规律和应力监测结果,在隧道开挖过程中,掌子面附近应力存在3个典型变化阶段,应力集聚区、前方应力弱集聚期及后方应力释放区;对于掌子面附近位移,也存在掌子面挤出变形、先行位移和后行位移3个时空演化特征,这与应力变化相对应;
  (3)根据连续-离散的计算原理及各自的优点,提出了基于连续-离散的多尺度耦合模拟方法,并以FLAC3D及PFC3D程序为实现平台,分析了耦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选取了Hoek-Brown强度准则作为连续体本构模型,选取线性平行黏结模型作为离散单元模型;
  (4)通过数值模拟,对比分析了模型试验结果,其规律与模型试验基本相同,进一步分析了隧道开挖并穿越断层破碎带过程中的围岩变形规律,说明了断层破碎带对隧道开挖的作用效应及断层破碎带上下的非连续特征,通过数字散斑技术,得到了围岩开挖过程的全场应变与位移,并分析了其分布特征;
  (5)在多尺度耦合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探究了断层破碎带对隧道开挖影响的不同因素,分别研究断层破碎带倾角、倾向、宽度变化下的隧道开挖变形规律;通过连续-离散的多尺度耦合计算方法,建立了不同变量下的数值耦合模型,总结了断层破碎带不同倾角、倾向及宽度下的隧道开挖影响结果,其中,不同倾角和倾向下,大致分布为以30?和150?时对隧道开挖影响较大,90?时最小,随断层破碎带宽度变化时,断层破碎带宽度越宽,影响越大,但其总体影响趋势变缓。
  综合以上规律性的研究,可对实际工程遇到断层破碎带时提出指导性建议,在遇到断层破碎带时可以清楚的知道周围围岩在开挖过程中的应力分布特征及围岩变形情况,从而采用有效的支护措施避免施工事故的发生。
其他文献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是一种能够快速、高效采集物体对象表观信息的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地形测绘、文物保护、矿业工程等领域,目前正被逐步应用于桥梁工程。尽管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硬件发展已经相当成熟,但点云自动化处理的理论和方法仍处于探索阶段,许多问题有待解决。点云数据的分割、特征提取、偏差检测和逆向创建BIM模型是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后处理中的几个关建问题。本文以桥梁结构点云自动化分割为出发点,在对比分析几种点云分
学位
我国山川广阔,隧道数量巨多,近些年来,随着高速公路建设快速发展,山岭公路隧道向着“深、长、大”的方向发展,隧道建设往往有着工程施工工期短、施工质量要求高、施工技术要求高等特点,但目前我国山岭隧道的修建主要选择钻爆法,在二次衬砌浇筑、养护等方面存在施工效率低、工期长、质量差等问题,而隧道装配式衬砌具有工作实效性强、衬砌结构质量高、拼装机械化程度高等优点,能很好地解决目前钻爆法施工中存在的问题,而装配
学位
当前,预应力锚固技术以其支护效果显著、施工快捷方便的优势而广泛应用于岩土工程中。尤其在地下洞室、高边坡加固、隧道工程中应用锚固技术是比较常见的施工技术手段,预应力锚固技术在设计、施工、锚固机理以及施工完成后的后期监测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由于在实际工程中,岩土体是复杂多样的,岩土体内部的节理面具有大小不一、分布不均的特点,使得岩体的连续性得到破坏,对岩体的力学性质及稳定性起到重要的控制作用。节
装配式钢-混凝土空腹夹层板楼盖结构是在现浇钢筋混凝土空腹夹层板楼盖结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更具有优势的装配式组合结构。这种装配式组合结构采用U型钢作为钢构件,通过摩擦型高强螺栓和WL双螺套套筒进行各预制单元的连接,具有承载力高、抗火性能好、延性好、施工方便、绿色环保等优点。但在装配式钢-混凝土空腹夹层板楼盖结构中,由于拆分点在两剪力键之间,且下肋梁承受较大拉力,所以拼装节点属于结构的薄弱环节。因此
高低塔斜拉桥造型新颖、形式美观,在跨越既有铁路和公路时,可以采用平转法施工,使得在相同跨度下可以获得合理、经济的桥跨布局,成为我国平原地区有竞争力的桥型之一。本文以保定市高低塔斜拉桥为工程背景,针对采用支架法和平转法结合施工的大吨位、长悬臂、不对称的斜拉桥结构体系,进行施工过程索力优化研究;并重点分析了支架上张拉斜拉索过程的结构受力、变形规律及索力优化。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为:  (1)总结了
寒区岩体工程随着国家发展以西部为中心逐渐增多,寒区冻融灾害对工程建设的影响渐渐突出。本文围绕岩体冻融损伤力学特性以及岩质边坡破坏机制开展研究,通过室内试验、理论模型、数值模拟等研究方法对研究寒区岩质边坡在时间效应下的破坏机制。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  (1)通过对预制岩样进行冻融循环、单轴压缩以及三轴压缩试验,分析冻融循环次数对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揭示了岩石破坏规律和强度劣化规律,分析
学位
我国西南地区发育较多如砂泥岩互层等软硬相间的岩层,为探究互层特征和开挖工艺对基坑变形的影响,以重庆长寿长江二桥北锚碇基坑为研究对象,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尺寸为82m×92m×33m的砂泥互层基坑进行开挖模拟。探究了层厚比、层厚、岩层倾角等互层特征以及开挖步距、分段长度、开挖顺序等开挖工艺对砂泥岩互层深大基坑变形的影响,并为实际工程中砂泥岩互层基坑的设计以及开挖工艺提供参考。取得主要成果如下:  (
在夏季期间,重庆地区岩层长时间处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依托重庆长寿长江二桥项目,针对西南地区较为发育的砂岩、泥岩岩层,研究高温高湿作用对砂泥岩的劣化影响。首先采用室内试验方法,分析砂泥岩宏观、微观与力学特性,得出高温高湿作用下砂泥岩的劣化机理,然后根据力学试验构建并验证了高温高湿作用下砂泥岩力学损伤本构方程,最后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得出高温高湿作用下砂泥岩岩层表层的劣化影响深度及其基坑锚碇侧位移的影
本文以实际工程为背景。通过有限元软件分别建立不同曲率半径、支座布置、跨径布置下曲线梁桥的梁格模型,并进行参数分析得出不同影响因素对曲线梁桥抗倾覆稳定性的影响规律。针对独柱墩曲线梁桥抗倾覆稳定性做了以下研究工作:  (1)基于弹性力学理论,建立曲线梁微段的平衡方程、几何方程、物理方程,分析曲线梁桥“弯扭耦合”的受力特性,阐述稳定性相关理论。  (2)通过MidasCivil建立实桥有限元梁格模型,对
学位
中小跨径简支梁桥因构造简单、施工便捷、经济适用等优点,成为我国公路桥梁的主力。汶川震害调查表明,这类桥梁在地震中主要表现为上部梁体位移过大,并伴随着板式橡胶支座滑移、限位挡块破坏等震害,而下部结构的破坏比率很低。这种以主梁位移和支座滑动为主导的地震损伤模式与我国现行规范中的延性设计思想(以墩柱塑性铰的滞回耗能抵抗地震作用)明显相悖,导致抗震设计的失效。此外,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环境因素的影响,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