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我国处在后殖民时代,包括经济、文化、审美等多个方面都受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所影响,这其中以视觉文化最为显而易见,动画是一种现代视觉类艺术创作,在后殖民语境下,受到的影响更为显著。所谓动画是以绘画为基础,配合帧幅、摄影等现代科技,使其成为连贯的影像,即使绘画能够“动”起来。我国具有悠久的绘画历史,中国画以独特的风格、神韵以及虚实结合等特点,在世界绘画史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在建国初期直到80年代我国推出了多部以水墨画、剪纸、皮影为基础的动画精品,如《小蝌蚪找妈妈》、《牧笛》、《猪八戒吃西瓜》、《葫芦兄弟》等,均获得了不俗的反响,但自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鲜有此类精品问世。这也是受到后殖民大环境的制约,人们的审美取向在这一时期已经逐渐发生了改变,受此影响目前我国动画作品已经不再完全采用传统的中国绘画艺术,更多的是借鉴美日等动画风格。自上世纪90年代起,我国全面开放了国门,迎来了“文化全球化”的全新时代,自此我国包括经济、文化、审美等都开始大幅受到美日欧等发达国家所影响,正式进入到后殖民时期。在这一时期,我国的动画创作开始照搬美日风格,这一阶段模仿之风盛行,往往是直接照搬发达国家的动画风格,甚至角色、故事内容都一同照搬,忽略了我国自身的文化内涵、民族元素,导致出现了一批粗制滥造、内涵空洞的动画作品,完全成为美日动画的附庸,成为美日动画的低劣仿制品,直接导致了我国动画事业停滞不前,饱受非议。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动画行业逐渐意识到此类问题,开始尝试探究出一条适合我国动画事业发展的全新路径。这一阶段不再是直接照搬美日的动画作品以及人物造型,而是在借鉴美日绘画技法的基础上,加入中国元素。以动画角色为例,人物的整体绘画手法虽然仍以日本漫画或迪斯尼的风格为主,但在角色的细节刻画上,体现出富有中国色彩的审美取向,旨在冲破后殖民的桎梏,打响突围战,在后殖民语境下形成全新的中国动画角色,推动中国动画事业的不断前行。本文就从中国动画的发展脉络入手,着重探讨美日对我国动画的影响,明确我国动画角色在这一过程中,是如何从完全照搬,发展到如今结合本土文化内涵,进行重构的历程,希望能为相关人士提供些许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