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华医典》清代中风病医案的用药规律研究

来源 :河南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gra_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中华医典》医案部分清代医家中风医案的方药进行研究分析,运用SPSS软件将中风病证医案的的药物进行频数分析,表明其性味归经,揭示该病的方药之间用药规律,统计出中风病的常用药物及诊治特点。方法:运用Excel表格建立清代中风病医案数据库,采用频数分析、聚类分析等分析方法,通过对《中华医典》医案部分的清代中风医案进行分析,使用频数分析发掘高频药物及药物性味归经,使用聚类分析发掘关系紧密的药物组成的药对和聚类方,总结清代医家治疗中风病的用药规律与特点。结果:1.通过清代医家治疗中风病所用药物频数分析,共收录232个方剂,263味中药,用药总频数1964。药物频数在4以上的药物共有88味,用药总频数1964,用药频率为84.8%。使用频数最高的十味中药为当归、陈皮、甘草、半夏、茯苓、白芍、人参、麦冬、远志、钩藤。所用中药以入肝经为主,次以肺、肾、心经。从药物功效来看,所用药物功效涉及13类,其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补虚药、平肝熄风药、化痰止咳平喘药、解表药以及理气药,其中使用最多的的中药为补虚药,并且补虚药又以补血、补阴和补气药为主。药物四气以温性药物为主(40%),其次为寒性(31%),平性(21%)以及热性最少(2%)。药物五味以甘、苦、辛为主,淡味药最少。2.通过对中风病药物聚类分析,得出八组聚类方第一类:龟板、虎骨、牡丹皮、桑叶、阿胶、天竺黄、石决明、竹茹、川贝母、羚羊角、菊花。第二类:川芎、杏仁、防风、桂枝、附子。第三类:竹沥、生姜、僵蚕、枳实、胆南星、秦艽。第四类:枸杞子、何首乌、山茱萸、五味子、肉苁蓉、牛膝、熟地黄。第五类:石斛、石菖蒲、天麻、远志。第六类:钩藤、刺蒺藜、茯神、西洋参、麦冬、生地黄。第七类:半夏、茯苓、陈皮。第八类:白术、黄芪、人参、甘草、白芍、当归。得出17对高频对,分别为桂枝和附子、竹沥和生姜、僵蚕和胆南星、枳实和秦艽、枸杞子和何首乌、山茱萸和五味子、天竺黄和川贝母、菊花和牡蛎、川芎和防风、虎骨和龟板、肉苁蓉和牛膝、石斛和石菖蒲、钩藤和刺蒺藜、茯神和生地黄、半夏和陈皮、白术和人参、白芍和当归。可以得出清代医家治疗中风病以平肝熄风、补气活血、祛痰开窍为主要治疗原则。结论:1.清代医家治疗中风病善于运用补虚药进行治疗,并且以补血、补阴为主;用药上以温性药物为主,兼以寒平;治疗用药上以入肝经为主,次以肺、肾、心经。2.中风病治疗上注重从肝肾论治,以平肝熄风、补气活血、祛痰开窍为治疗原则。
其他文献
课程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最基本要素,也是本科教育的核心和魅力所在,其实施效果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药物化学课程是制药工程类和药学、药物制剂等药学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必修
将《新方八阵·散阵》所列方剂分为散风寒、散风热、扶正气3类,分析其用药特点,并结合张景岳的学术观点,从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3个方面探讨张景岳解表散邪的辨治思
妇婴保健是一门以预防为主的学科,是临床医学专业(妇幼保健方向)的一门必修课程.其实践教学内容、方法与妇产科学相似,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参与式教学用于妇婴
具有导渗导排管的透水混凝土铺装是在传统透水混凝土铺装基础上的一种新型的透水铺装形式。对具有导渗导排管的透水混凝土铺装的径流控制作用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当降雨重
采用胃蛋白酶、中性蛋白酶、Alcalase2.4L碱性蛋白酶分别酶解罗非鱼肉蛋白,研究比较不同蛋白酶在1、2、4、6、8h对罗非鱼肉蛋白的酶解效果及产物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3种酶
面向对象的遥感影像分类方法具有高有效性与高精度性,应用于吉林省全区域的地面遥感影像分类应用效果很好,验证表明面向对象分类方法、分类精度很高,可应用于实际生产。比较
本文以24℃棕榈油、精炼大豆油、高油酸菜籽油和高芥酸菜籽油为煎炸油,土豆条为煎炸物,在180℃下进行连续18h的高温煎炸实验,通过对不同煎炸时间所取煎炸油样卫生指标的检测,
“纳米粒子PCR”是一种新型的优化DNA扩增的方法,在提高扩增特异性,增加扩增灵敏度以及加快反应速度等方面展现了特殊的优化效果.研究发现在PCR反应中,聚合酶可以消除纳米金
透水混凝土路面技术的应用对环境保护、地下水涵养都有着很大的作用,我国对透水混凝土的研究较欧美日本等一些国家相比起步较晚,相关研究还不尽完善。对在试验过程中遇到的成型
1976年8月16日,某训练班因会餐食沙蟹和猪肉等,相继在6~26小时内发生食物中毒75人。其中57名较轻患者由当地门诊治疗,18例重型患者收入我院救治。入院后,就餐食物经培养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