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厌学问题,不只局限于少数学生,而是普遍的存在于广大学生群体中。众所周知,学生的厌学问题影响深远,学生的学业成绩、身心健康等均与其密切相关,因此,厌学问题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广泛关注。而“互联网+”是近几年兴起的热词,给我国教育带来许多重大机遇,它让课程、教学、学习、评价等都发生了显著改变。按照国家“十二五”规划的要求,要在“十二五”期间基本完成全国中小学互联网的接入,基本实现各级各类学习互联网全覆盖,拥有网络教学和学习环境。由此可见在互联网+背景下探讨学生厌学现状具有时代意义,也利于探讨减轻学生厌学心理的符合时代特征的对策。本文先从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入手;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确定“厌学”与“互联网+”的定义;以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的相关理论为基础,借助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进行研究设计和分析讨论。本次研究以山东省烟台市W中学2016级全体学生为样本,其中平板教学实验班56人,普通班55人,利用王昀莉(2015)根据陈雪松(2008)编制的《大学生厌学成因量表》修编的《初中生厌学成因量表》调查学生的厌学现状。施测后剔除无效问卷,得到有效问卷108份。之后通过数据分析了解初中生的厌学现状,对比“互联网+”背景下与常规教学背景下的厌学情况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最后,利用数据分析结果和相关教师、家长、学生的访谈记录探讨互联网+背景下学生厌学的原因和应对策略,并追加研究了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厌学的干预效果。得出结论如下:第一,在本次参与调研的学生中未发现有极端厌学的现象,但厌学心理仍广泛存在于初中生群体中。第二,导致学生厌学的因素主要来源于家庭、学校和学生自身。导致学生厌学的家庭因素主要为父母对孩子的过度期待和文化水平较低;导致学生厌学的学校因素主要为对学生管理不全面和教师授课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学生厌学的自身因素主要为兴趣没有集中在学习上,自制力较差和自我评价偏低。第三,通过数据分析,平板教学实验班学生的问卷得分显著低于普通班,由此可推断,“互联网+”教育所衍生的一系列新型课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的厌学心理。第四,通过数据分析,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班级的学生问卷得分显著低于不开课的班级,由此可推断,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的厌学心理,但不能完全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