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建立脊髓半横断损伤模型,观察NT-3联合MP及VitC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中神经再生、减少神经元水肿及促使肢体功能恢复中的作用,为NT-3联合MP及VitC应用于SCI的临床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方法】1.选择雌性SD大鼠36只,体重250g~300g。随机分为正常组(A组,n=6)、损伤无干预对照(B组,即SCI模型组,n=6)组、NT-3组(C组,n=6)、NT-3+MP组(D组,n=6)、NT-3+VitC组(E组,n=6)及NT-3+MP+VitC组(F组,n=6)。术后1h,用吸附有MP液(其它以此类推)可吸收明胶海绵块直接覆盖脊髓切口处。以制作T10脊髓半横断损伤模型,造成脊髓半横断损伤。2.用T10脊髓半横断损伤模型行蛛网膜下置管,正常组只打开椎板并咬除,在手术显微镜下切开硬脊膜,并置管。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在术后1h用吸附有MP液(其它以此类推)可吸收明胶海绵块直接覆盖脊髓切口处并置管。术后第一天开始每天给药同等剂量一次,术后1周拔管。3.分别在损伤前和损伤后第1天、第3天、第7天、第2周后、第4周后进行BBB评分。4.在损伤第4周后处死大鼠,取脊髓标本行HE染色、Nissl(尼氏小体)染色以Nestin免疫组化,在光学显微镜下进行观察脊髓神经形态结构、Nestin表达以及尼氏小体。所得数据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Basso Beattieand Bresnahan (BBB)运动功能评分示:大鼠脊髓损伤后,发现其患肢BBB评分值明显下降,所得评分伤后当天都为0,伴随着手术后时间的改变,其患肢活动功能表现出不等程度的恢复,六组中恢复速度最快是F组(P<0.05),术后第29天恢复综合评分最高的是F组,而B组的恢复综合评分最低;2、病理组织学:脊髓损伤后,HE染色B组脊髓损伤侧组织可见明显萎缩变小,大部分神经元细胞凋亡,尼氏染色残存尼氏小体稀少,大部分神经元尼氏小体几乎消失;C、D、E组脊髓损伤侧组织较稀疏水肿出血,部分神经元细胞凋亡,尼氏染色见中等密度胞浆尼氏小体;F组脊髓损伤侧组织有少许稀疏水肿出血,小部分神经元细胞凋亡,尼氏染色见残存尼氏小体较多,与B组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A组相比差别不大(P>0.05)。3、Nesti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大鼠脊髓半横断损伤后对损伤发生的内源性的再生修复是从损伤后开始的,F组白质内星形胶质细胞表达Nestin强阳性,与其他几组相比,Nestin表达明显增加,持续时间延长,C,D,E组与B组相比较,Nestin表达稍有增强。【结论】1、NT-3联合MP+VitC可促进脊髓损伤后大鼠患肢行为学及神经功能恢复。2、NT-3联合MP+Vit-c可促进SCI大鼠脊髓的Nestin表达增强,尼氏小体的数量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