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掌指骨骨折是常见损伤,占所有上肢骨折的40%。掌指骨骨折高发于10~40岁年龄段,男性人群,体育锻炼和生产劳动伤害。手部解剖结构复杂,功能精细。手部骨折的同时常见周围软组织损伤。只考虑骨折的愈合而不考虑周围软组织的康复的观点不正确,良好的治愈包括骨和软组织都恢复功能。多数掌指骨骨折可用非手术疗法治疗。然而,那些开放骨折、高能量损伤并周围软组织撕裂或多发骨折的病例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目的是达到解剖复位和早期功能锻炼。尽管目前存在多种内置物和手术技巧,但仍没有统一的治疗标准。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骨折在过去30年间逐渐成为主流,内置物设计得到提高,手术技巧进步,影像学设备发展。对于手外科医生来说,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仍有一定难度,主要表现在精确复位小骨折块而不影响其血运。切开复位手术也增加了骨折周围肌腱和关节的粘连。本论文中我们使用AO技术对掌指骨关节内骨折进行内固定,评估其可靠效果。同时应用双排板、锁定板和普通直板固定家猪第二掌骨骨折模型,比较这些内固定物的生物力学特点。在综述部分,我们跟踪最新的研究进展,总结了手部骨折内固定物的选择和手术并发症,尤其是骨折畸形愈合的治疗。第一部分应用AO微型接骨板螺钉治疗关节周围掌指骨骨折目的:评估切开复位,应用AO接骨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掌指骨关节周围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本组265例,302指,男172例,女93例;年龄17~59岁,平均32.5岁。以AO/ASIF综合骨折分型标准为依据,明确骨折分型后确定骨折治疗方法。A2,A3,C1,C2型骨折,选择“T”形、“日”字形网状接骨板或髁接骨板固定。对于B型骨折,选择螺钉固定。术后3天,疼痛减轻即开始进行关节主被动伸屈功能锻炼。根据TAM评分标准,对治疗效果进行评定。结果:术后随访4~24个月,平均4.6个月。X线显示骨折线基本消失时间为6.5~12周,平均8.2周。根据TAM评分标准:优113例,良136例,差53例,优良率为82.5%。结论:关节周围掌指骨骨折解剖部位复杂,术后易产生关节僵硬及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传统方法治疗效果较差。AO微型接骨板螺钉系统具有固定强度大,稳定性强的优点,用于治疗关节周围掌指骨骨折能明显提高治疗效果。第二部分微型双排钛板固定掌骨骨折生物力学研究目的:研究四种不同的掌骨接骨板固定物应用于不稳定型掌骨骨折模型的生物力学特点。比较双排钛板的生物力学特点。方法:制备家猪第二掌骨斜行骨折模型80例,分组后分别应用T板、普通直板、锁定板和双排板固定,通过测量其向掌侧加压、向背侧加压、横向加压和扭转加压的最大负荷,确定这些接骨板的生物力学特性并加以比较。结果:T板、6孔直板和锁定板固定强度相似,以6孔双排接骨板固定强度最高。结论:双排板短小,减少了骨折周围组织剥离,且其固定更可靠,是治疗掌骨不稳定骨折的最佳选择。第三部分AO钛锁定板和螺钉固定与顺式髓内针治疗单发的不稳定的掌指骨骨折的疗效对比目的:本文目的在于比较AO钛锁定板和螺钉固定于顺式髓内固定在治疗不稳定的单发掌指骨骨折的临床和影像学结果方法:所有的成年单发的新鲜的不稳定的掌骨和跖骨骨折纳入本研究中,该研究设计为前瞻性研究,所有病例起始于2013年7月。在此时间段之后所有的来我院治疗的患者,我们在考虑到患者的工作要求,、骨折稳定性以及医生的经验之后,将患者分为两个组进行分别纳入:即ATLPS组(钛锁定板和螺钉组)与AIM组(髓内固定组),并按此要求进行相关治疗。患者的人口学信息、临床资料以及术前的临床数据等由统计学人员进行收集并分析。结果测量指标采用VAS评分(可视化疼痛评分)进行疼痛评估,受伤肢总的ROM(活动范围),快速DASH评分(快速臂、肩、手残疾评分)和抓力(用对侧未受伤肢的百分比进行表示)。结果:从2013年7月至2014年9月共计15个月,这段期间内,共有76个患者采用髓内针固定,71例患者采用钛锁定板和螺钉固定。患者的年龄、性别、受伤至手术的时间、优势侧手、受伤机制、骨折的部位、骨折类型以及患者的职业等方面的比例,在两组类似(P>0.05)。手术均良好,并最终恢复良好。在三个月随访期,所有的临床结果都是髓内固定组要优于钛锁定板和螺钉固定组,除了可视化评分(VAS)。然而在六个月随访时间点,两组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髓内固定组比钛锁定板螺钉固定组的并发症发生率要明显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7)。髓内固定组患者请病假的时间也较钛锁定板螺钉固定组患者时间要长得多(P=0.02)。结论:在治疗不稳定的掌骨和指骨骨折时,髓内针固定组患者的早期疗效要比钛锁定板螺钉组要好,但术后晚期却无此差异;相反,术后六个月之后髓内针组患者并发症要比钛锁定板螺钉组要多。此外,钛锁定板螺钉固定组患者需要的病假比髓内针组要更短,这对于那些专业的手工业工人来说意义重大,带来的益处显而易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