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简称单增李斯特菌,可引起流产、败血症、脑膜炎等严重侵袭性疾病,致死率可到30%,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易感人群主要为孕妇、老人、新生儿和免疫缺陷人群。本研究以2007~2009年全国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网分离的单增李斯特菌为研究对象,对其耐药谱、耐药基因、血清型、谱系、PFGE分型、感染相关基因的分布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旨在掌握:(1)食源性单增李斯特菌的耐药特征;(2)食源性单增李斯特菌中耐药基因的分布;(3)食源性单增李斯特菌耐药株的血清型、谱系分布和同源性的关系;(4)即食食品中的单增李斯特菌的血清,谱系和感染相关基因分布,为初步评估我国即食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污染的风险提供技术支持和数据。1.我国食源性单增李斯特菌的耐药特征采用CLSI推荐的微量肉汤稀释法对1065株食源性单增李斯特菌进行耐药性检测和分析,共选择15种抗生素。结果显示,耐药率为6.29%,主要耐受四环素类抗生素;发现2株多重耐药株,同时耐受四环素、红霉素、氯霉素和链霉素。9类食品中,速冻米面制品分离株的耐药率最高,为9.64%。22个省市中,吉林、福建和河北的耐药率居前三位,分别为20.00%,19.05%和17.07%。说明我国食源性单增李斯特菌的耐药谱窄,耐药率低,但不同地区、不同食品来源分离株的耐药特征差异较大。2.耐药机制研究使用PCR方法对67株耐药株的耐药基因进行检测。结果显示,63株耐受四环素类抗生素的菌株中,59株检测到tetM基因,2株检测到tetS基因,2株未检测到已知的四环素耐药基因;59株tetM基因阳性菌株中41株检测到整合酶基因int-Tn;3株耐受红霉素的菌株中,2株检测到ermB基因,1株检测到外排泵基因mefA; 3株耐受氯霉素的菌株中均检测到cat基因;3株耐受氟喹诺酮类菌株的喹诺酮耐药决定域(QRDRs)序列未发生突变,通过外排特性实验推测耐药是外排泵基因lde过度表达所致;2株多重耐药株检测到四环素耐药基因tetS,红霉素耐药基因ermB,氯霉素耐药基因cat和链霉素耐药基因aad6,与临床多重耐药株单增李斯特菌BM4210具有相同的耐药谱和耐药基因构成;1株耐受四环素、强力霉素和红霉素的菌株携带tetM和mefA基因,是国际上首次分离到该耐药基因分布的菌株。3.耐药菌株的分型研究采用传统血清学分型技术和等位基因特异性寡核苷酸PCR方法(ASO-PCR)对67株耐药株的血清型和谱系分布进行研究。结果显示,5种血清型中1/2a的分布比例最高为 70.15%,4b 为 11.94%, 1/2b 为 8.96%,1/2c 为 5.97%,3a 为1.49%,1株血清型不确定。耐药菌株中谱系Ⅰ的比例20.90%,谱系Ⅱ为79.10%,与非耐药株的谱系分布相比,耐药菌株谱系Ⅱ的比例显著高于谱系Ⅰ,谱系Ⅱ比谱系Ⅰ有更高的分子多态性,更易发生接合和转化,推测谱系Ⅱ更易获得耐药性。对67株单增李斯特耐药株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PFGE)研究发现:耐药菌株经Apa Ⅰ酶切进行PFGE分型后分为32个型6个群;谱系Ⅰ菌株主要分布在D群,谱系分布与PFGE分型密切相关;耐药菌株有明显的优势群B群(30/67),群内菌株地区和食物种类来源不同,推测耐药性的获得主要来自水平转移(接合或质粒);其中B群主要为谱系Ⅱ菌株(29/30),进一步推测谱系Ⅱ菌株更容易获得耐药性。4.即食食品菌株血清型和谱系分布的研究对226株来源于即食食品的单增李斯特菌进行血清学分型。1/2a,1/2b,1/2c,4b为主要血清型,比例分别为41.59%,40.71%, 10.62%和5.31%,还分离到1株3a菌株和1株4c菌株;谱系Ⅰ菌株为105株,谱系Ⅱ菌株为120株,谱系Ⅲ菌株为1株;引起人类疾病的常见血清型1/2a,1/2b和4b菌株占87.61%,提示我国单增李斯特菌有较高的潜在感染风险。5.即食食品菌株感染相关基因检测研究采用PCR方法对226株即食食品分离株的感染相关基因进行检测。结果显示,prfA检出率为98.20%,缺失株4株;plcA检出率为98.65%,缺失株3株;actA检出率为97.74%,缺失株5株;inlA检出率为99.56%,缺失株1株;inlB检出率为99.11%,缺失菌株2株;inlJ和bsh检出率均为99.56%,各缺失1株。说明我国绝大部分即食食品分离株的感染相关基因缺失率较低,存在致病的潜力,但需要进一步结合动物模型实验、体外实验以及流行病学数据,对我国即食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危害进行准确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