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扶贫是我国脱贫攻坚的利器,选择与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策略,助力于精准扶贫事业的发展。“土地分离与共享”是从生态系统服务角度出发,探讨土地利用策略的理论框架,在该理论基础的指导下研究土地扶贫策略,有效的将扶贫攻坚、生态保护、物资生产与土地可持续利用理念综合考虑,协调其间的作用关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扶贫工作。本文研究对象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选取2015年为研究时点,县域为研究单元,以开展广西精准扶贫服务为目标,进行“土地分离与共享”策略研究。首先,从土地集约化程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农业景观结构、农村社会经济发展4个权衡因素入手,进行广西各县域的土地分离与共享策略选择分区。再者,分析不同策略分区的贫困空间分异特征与识别贫困陷阱区。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选取致贫指标,运用地理探测器与回归分析的方法,探测各分区的主要致贫因子及致贫因子的相互作用关系,分析致贫因子作用效应的空间分异格局。由此,提出精准扶贫优化措施,识别乡村贫困化地域类型,探讨适宜采取的扶贫模式。研究结果为广西精准扶贫工作提供参考,主要结论如下:(1)广西土地集约化程度总体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倾斜式空间分异格局;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农田生境异质性总体呈现四周高中部低的“凹”型空间分异格局;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总体呈现北低南高的梯度空间分异格局。由此权衡,将经济与第二、三产业发展较为发达的县域,以及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55个县域划定为土地分离区域,该区域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划分土地高效利用区与自然状态保持区。将地形地势较高的山地区,以及以第一产业为主导产业的55个县域划定为土地共享区域,该区域发挥改善农田环境质量与提升生态供给服务功能,建立生物多样性与土地利用友好型的利用方式。土地利用策略的区域划分,为差别化精准扶贫服务探索提供基础。(2)广西贫困发生陷阱区大部分位于土地共享区域,主要分布在广西西北部毗邻云贵高原的地区,是喀斯特地貌与石漠化集中地区,精准扶贫服务应对陷阱区有所倾斜。贫困发生冷点区大部分位于土地分离区域,主要为工业、旅游业、物流业较为发达的城市以及首府城市,产业的发展与城市功能定位对减缓区域贫困水平有较大的积极作用,精准扶贫服务要激发贫困冷点区城市经济发展的外部性,促进区域经济总体发展。(3)土地分离区域各致贫因子对贫困的影响程度存在较大的差异,区域发展程度、主要道路距离、平均坡度、平均海拔、二、三产业发展水平是对贫困影响较大的致贫因子;土地共享区域各致贫因子对贫困的影响程度差异较小,区域发展程度、义务教育水平、到铁路距离、生态系统总价值、到主要道路距离是对贫困影响较大的致贫因子;扶贫措施的制定应在不同土地利用理念的指导下,依据探测结果,有针对性的综合开展探索。(4)地理加权回归分析更适用于开展广西县域致贫因子影响探测研究。土地分离区域的平均海拔与二、三产业发展水平,土地共享区域的生态系统总价值与区域发展程度,是对贫困影响具有空间异质性效应的致贫因子。根据其影响的空间效应,对受平均海拔影响较大的县域划定为自然条件限制型,采用分离型土地整治配置扶贫模式;对受二、三产业发展水平影响较大的县域划定为产业发展主导型,采用分离型产业助力扶贫模式;对受以上两因素共同影响的县域划定为自然条件与产业发展双因素影响型,采用分离型土地整治配置与产业助力综合扶贫模式。对受生态系统总价值影响较大的县域划定为生态环境敏感型,采用共享型生态补偿扶贫模式;对受区域发展程度影响较大的县域划定为社会经济约束型,采用共享型综合设施搭建模式。对受以上两因素共同影响的县域划定为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双因素影响型,采用共享型生态补偿与设施搭建综合扶贫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