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射线追踪方法作为一种快速有效的波场近似计算方法,对于地震波理论研究以及地震波反演及偏移成像等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其理论基础是,在高频近似条件下,地震波场的主要能量沿射线轨迹传播。传统的射线追踪方法包括初值问题的试射法和边值问题的弯曲法。试射法根据由源出发的一束射线到达接收点的情况对射线出射角及密度进行调整,最后由最靠近接收点的两条射线走时内插求出接收点处走时;弯曲法则是从源与接收点之间的一条假想初始路径开始,根据最小走时准则对路径进行扰动,从而求出接收点处的走时及射线路径。近年来,随着Kirchhoff积分叠前深度偏移在解决复杂构造成像中获得一系列成功,作为其算法基础之一的射线追踪方法也得到了很大的促进和发展,出现了大量不同于传统方法的新型算法。这些方法的主要特点在于不再局限于地震波的射线路径描述,而是直接从Huygens原理或者Fermat原理出发,采用等价波前描述地震波场的特征。在导师的指导下,我在研究传统的射线追踪方法以及新发展出来的这些新的射线追踪方法后,根据相关文献里的某种思路,实现了一种网格法射线追踪,并在不同的模型上对其进行了实践。传统的射线追踪都是从射线方程出发,对介质进行了离散化之后运用射线方程求出走时和射线,但是传统的射线追踪方法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主要问题在于: <WP=61>① 难于处理介质中较强的速度变化;② 难于求出多值走时中的全局最小走时;③ 计算效率较低;④ 阴影区内射线覆盖密度不足。然而按照目前的观点,仅考虑地震波所有走时中最小走时无疑具有很大局限性,即使从射线偏移的角度来看,要获得较好的成像效果,只考虑地震波走时中的最小走时也是远远不够的。因而最近几年,关于射线追踪方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多值走时计算方面,研究进展主要体现在:传统的试射法及弯曲法的基础上的改进,如各类波前重建方法,除多值走时外,还较好地解决了计算效率及阴影区覆盖不足的问题;对最小走时算法的改进,使之可适应多值走时计算,如慢度匹配法,可认为是最短路径方法的推广;③ 传统方法与最小走时算法的结合,如HWT方法,则是通过波前传播计算射线路径。本文阐述了两种比较常用的射线追踪方法——有限差分法和有序波前重建法。它们都解决了传统射线追踪方法的不足。有限差分法提出的计算旅行时的程函方程有限差分法,对于速度差较大的模型也能得到正确结果,但对于速度结构较复杂的模型,仍像Vidale算法一样找不到最小旅行时,因此仍需寻求一种更有效的搜索方案使有限差分法能真正实现波前面追踪。有序波前重建方法有如下特点:(1)用实际波前扩展代替扩展方阵方式进行射线追踪计算,较好地把握了射线走向,提高了计算精度;(2)网格节点最小走时计算采用搜索次级源的计算策略,充分考虑了全波场信息。走时计算的同时记录射线,实现了基于两步法思想的同步计算,降低了计算量;(3)算法原理清晰,易于实现,波前走时计算采用双曲线近似计算,近似程度高,实用性强。可是我们必须看到有序波前重建法的不足之处:由于离散方法本身使得走时曲线不可能足够光滑,故也不适于叠前速度分析和叠前速度偏移。为了<WP=62>解决这个难题,Popovici和Sethian又引进一种三维快速推进(FM)技术,它所解的程函方程是沿着扩展波前而不是扩展方阵。这种FM技术保持了原有的有限差分法的效率。不幸的是,这个进步的有限差分方法的精确性还是难以满足近地表的实际应用,比如在初至层析成像中。鉴于上面所说的几种射线追踪方法的特点,我们引入一种非常直观的网格法射线追踪技术(GRT)。它结合了有限差分法和波前重建法的优点,并且更加结合了近年来一种非常先进的FM技术把FM法和波前构造方法的优点结合在一起。它非常灵活,为精确的走时和射线计算在近地表应用提供了有效的工具。网格法射线追踪具有以下特点:(1)网格法结合了有限差分法,在计算走时和射线路径时都很精确而且效率也很高,同时通过结合FM方法,避免了有限差分法无法建立把射线转换成初至层析成像所需要的模型的缺陷。 (2) 网格法运用了快速波前追踪算法,在射线计算方面效率很高。同时避免了影子区问题,可以在任何介质中建立弯曲曲线的模型。(3)网格法是以网格射线追踪和局部波前构造为基础的,所以它可以在不需要大量的进行球状波前构造和走时的插值就能精确的对波动向量进行描述。通过网格法在不同模型中的实践,检验出它在不同模型中的精确性和高效率性,其中重点我们把网格法与比较先进的FM法进行了比较,发现无论在二维还是在三维的模型中,网格法在精确性和效率上都优于FM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