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由混凝土填充不锈钢管而成的不锈钢管混凝土是一种新型组合构件,其兼有传统钢管混凝土和不锈钢的优点,在某些耐久性要求高的工程结构中,如海岸和近海建筑、海洋平台、跨海桥梁等,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国内外学者已对不锈钢管混凝土构件的静力性能展开了较多研究,但对其抗震性能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为了确保地震区采用不锈钢管混凝土的工程结构的安全性,有必要系统研究不锈钢管混凝土构件的滞回性能,并提出其恢复力模型,为不锈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混凝土填充不锈钢管而成的不锈钢管混凝土是一种新型组合构件,其兼有传统钢管混凝土和不锈钢的优点,在某些耐久性要求高的工程结构中,如海岸和近海建筑、海洋平台、跨海桥梁等,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国内外学者已对不锈钢管混凝土构件的静力性能展开了较多研究,但对其抗震性能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为了确保地震区采用不锈钢管混凝土的工程结构的安全性,有必要系统研究不锈钢管混凝土构件的滞回性能,并提出其恢复力模型,为不锈钢管混凝土结构的抗震分析奠定基础。本文基于所建立的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对不锈钢管混凝土构件的滞回性能进行深入研究并建立恢复力模型,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1)确立了不锈钢和碳素钢混合强化模型参数取值,结合混凝土塑性损伤模型与裂面效应表征方法,利用通用软件ABAQUS建立了反复荷载作用下不锈钢管混凝土构件力学性能分析的有限元模型,模拟滞回性能与不锈钢管混凝土构件、外不锈钢管/内碳素钢管混凝土叠合构件及中空夹层钢管混凝土构件的试验结果符合较好,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2)利用经已有试验结果验证的有限元模型,全面分析了截面含钢率(αs)、不锈钢屈服强度(σ0.2)、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fcu)、轴压比(n)和长细比(λ),对不锈钢管混凝土构件弯矩(M)-曲率(Φ)和水平荷载(P)-水平位移(Δ)骨架曲线的影响。(3)考虑各参数对M-Φ和P-Δ骨架曲线和加/卸载路径的影响,提出了不锈钢管混凝土构件的M-Φ和P-Δ恢复力模型,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已有试验结果及有限元模拟结果均吻合良好,可供不锈钢管混凝土结构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参考。
其他文献
地震是结构安全最大的威胁,虽然钢结构被寄予厚望,但北岭地震和阪神地震中大量钢结构建筑因节点开裂发生的脆性破坏暴露出钢结构节点的抗震性能问题,由此开启了对钢结构梁柱节点更广泛更深入的研究。研究人员首先提出了基于延性设计理念的设计方法,这种节点能够避免脆性破坏,但由于修复困难、耗能效率低、荷载变化大等诸多缺点而逐渐被基于构件的设计方法取代,但它仍然存在构造复杂、耗能效率低的问题。基于屈曲约束和损伤控制
本文从试验和有限元两个方面对方钢管约束型钢高强混凝土短柱轴压力学性能进行研究,设计并试验了10个方钢管约束型钢高强混凝土短柱,对试验构件进行破坏模式分析与荷载—位移曲线分析;然后通过验证有效有限元模型进行构件的扩充,通过有限元对构件进行应力分析和参数分析;通过验证前辈试验数据建立方形CFRP—钢管复合约束型钢高强混凝土有限元模型,然后以此模型为基础对构件进行应力分析与有限元参数分析;根据有限元分析
我国正处在从海洋大国迈向海洋强国的重要时期,海洋经济发展迫在眉睫,岛屿作为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岛礁工程的建设也是海洋强国的重要环节,而南海岛礁远离内陆,环境相对恶劣,缺少相应的砂石材料用来满足工程的建设,所以采用珊瑚砂来替代普通砂石材料用于当地工程建设,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国防意义和工程价值。本文从珊瑚砂入手,进行了珊瑚砂混凝土砂浆早期水化实验研究,通过光纤布拉格光栅(FBG)传感技术对不同砂
干热岩(HDR)地热能的开发利用,正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由于其赋存于致密、少裂隙的高温岩体中,以井工法开发深部地热能,是近年来人们探索突破增强型地热系统商业化瓶颈的出路之一。本文针对基于开挖技术的增强型地热系统(EGS-E),通过文献调研、数值模拟(FLAC3D)和理论分析的方法,初步地定量研究了作为EGS-E基元构件的巷道,在开挖和通风降温过程中围岩破裂区的分布特征,模拟分析了巷道致裂区力学、传
较小尺寸的微米碳酸钙(MC)、纳米碳酸钙(NC)以及硅酸钙(CS),在水泥净浆中能够通过填充效应改善其孔结构,提高力学性能;高温湿热环境、微纳米钙在适当掺量时,通过发挥填充及晶核效应等,优化基体的微观结构,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提高耐高温性能。为聚焦微纳米钙对水泥净浆的常温及高温性能的影响机制,本文采用微纳米钙改性水泥净浆进行实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不同水胶比时、不同尺寸及掺量的CS对拌
随着结构健康监测技术的发展,模态参数识别的全面性、准确性越来越重要。模态阻尼比作为结构模态参数(频率、振型、阻尼比)之一,在参数识别过程中的精度往往受限。考虑到半功率带宽法在阻尼比识别领域应用广泛、计算简便,但是识别精度却难以达到期望的结果,本文针对半功率带宽在阻尼比识别中的缺点,进行了研究工作。(1)总结了结构中阻尼产生的机理以及现有的阻尼数值模型,并确定现有的成熟理论选用的都是粘滞阻尼模型。针
对岩石破裂过程的认识和破坏机制的研究一直是岩石(体)力学的热点话题,也是工程稳定性评价的基础。基于岩石介质细观连续模型的破裂过程模拟方法由于其具有强大的破坏模拟能力而备受关注。以往为了对裂纹扩展等局部破坏现象实现高分辨率的表征,而使用大规模的全局均匀细观尺度单元,这造成了严重的时空计算负担。高分辨率和高时空计算负担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RFPA的局部多尺度高分辨率建模策略,在感兴
铁路客站内部的导向性设计是影响旅客换乘效率和交通体验至关重要的因素,需要更加直观的方法和更加客观的数据进行评价和量化。将空间的导向功能和旅客换乘效率作为空间导向性的评价因素,将铁路客站换乘的EPB研究模式作为框架,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和空间句法设置多组换乘寻路实验,以志愿者问卷得分为主观评价指标、Unity轨迹记录系统准确采集的志愿者换乘步行线性效率和换乘等待时间为客观评价指标,提出了导向性评价模型。
随着我国能源开发利用逐渐由近浅海向深远海迈进,传统的拖曳锚、重力锚在深水安装中存在诸多技术问题,而吸力锚作为一种新型的锚固型式在深海工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随着水深的增加,海洋环境更加复杂,为了满足锚固要求,继续采用单脚单锚的锚固型式会导致更大的吸力锚尺寸,会对陆上制造、海上运输、施工安装带来更多技术困难。当前迫切需要新型基础型式,国内外学者逐渐将目光转向组合锚基础。本文基于通用静力总应力分析方
大跨空间结构是一种风敏感型结构,在极端风荷载作用下极易产生破坏。下击暴流是一种特殊的风荷载,是由于雷暴云中的强下沉气流到达地面后形成辐射强风,这种强风对于大跨空间结构具有很强的破坏力。目前研究中,尚缺少大跨空间结构在遭遇下击暴流作用时的破坏规律,以及结构抗下击暴流的性能评估方法。针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以K8型单层球面网壳结构为例,对下击暴流作用下结构的失效规律及易损性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