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货币政策是指一国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宏观经济目标,针对货币供求所采取的各种方针和策略的总称。货币政策能否实现其宏观经济目标,是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问题。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发挥主要取决于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而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一项重要传导机制是西方理论及实务界的主流。
我国自1984年正式确立中央银行体制以来,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货币政策,因而有关货币政策的理论研究和实务操作均处于探索阶段。随着我国96年开始启动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利率在货币政策传导中所发挥的作用更为突出。在这种情形下,研究利率传导在我国的现状,分析当前制约我国利率传导有效发挥的原因并寻求相应的对策,则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本文首先对研究背景进行了阐述,认为对利率传导机制的研究,必须结合货币传导的参与主体及其所面临经济环境两个角度进行,并根据这一思路安排了文章结构。其次以理论回顾的方式介绍了西方国家对利率传导机制的相关研究成果。针对理论界关于利率传导机制的特点的描述,笔者认为传导渠道、传导分支、传导领域是影响利率传导有效性发挥的重要因素,要增强利率传导有效性,就必须从提高微观经济主体敏感性、确保传导领域内部畅通与外部衔接顺畅几个方面着手。接着在概述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基础上,对目前我国的宏观经济数据,运用ADF、协整以及GRANGER因果关系等统计方式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我国的利率与消费、GDP和物价变动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关联,但与投资之间的联系却不明显,这表明了目前我国利率传导并不是十分顺畅。而制约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的原因,包括了宏观环境和微观主体两方面因素。其中宏观环境造成的体制不完善、市场发育不成熟以及微观主体的作用未充分发挥、对利率的敏感度较低,均是导致我国利率传导有效性偏弱的原因。最后,针对目前我国利率传导不畅的现状,本文提出了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快货币市场发展与规范资本市场发展、充分发挥商业银行作为传导中介作用以及提高企业和居民对利率敏感性的相关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