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米丝黑穗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近年来,随着感病品种的大量推广种植,该病又回升蔓延且逐年加重,再次成为我国春玉米区的主要病害之一。最经济有效的防病途径是采取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而抗性遗传理论是抗病育种的前提。分子标记技术及数量性状(QTL)定位方法的发展为深入研究抗丝黑穗病的遗传规律提供了有效的手段。本文利用在我国玉米生产上起重要作用的自交系 Mo17(抗)和黄早四(感)组配作图群体和性状评价群体,在人工接种条件下进行抗病性评价;采用 SSR 标记技术构建遗传连锁图谱,利用复合区间定位方法确定玉米抗丝黑穗病 QTL 的数目、位置及效应,比较不同地点不同来源病原菌条件下 Mo17 抗病遗传的差异,同时研究了重要相关性状 QTL,为抗病材料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 (1)以黄早四×Mo17 的 F2 分离群体(184 个单株)为作图群体,构建了含有 87个SSR标记位点的遗传连锁图谱,覆盖玉米基因组1655.4 cM,标记间平均图距19.03 cM。 (2)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在哈尔滨人工接种条件下于第 1、2、3、4、7 染色体上分别检测到 1 个抗病 QTL,可解释的表型变异分别为 15.1%、13.21%、13.1%、11.4%和7.1%,除第 2、7 染色体上的 QTL 表现为超显性外,其余均表现为部分显性和加性效应。在吉林人工接种条件下于 1、2、3、6、8、9 染色体上共检测到 6 个 QTL。比较哈尔滨和吉林两个地点的定位结果,其中第 1、2 染色体上检测到的 QTL 位置和表型贡献率基本相同,第 3 染色体上的 QTL 位置相近,其余染色体上检测的 QTL 位置完全不同。在吉林,第 9 染色体上的 QTL 具有较高的表型贡献率,且表现为超显性。 (3)通过对哈尔滨和吉林两点平均发病率的 QTL 分析,发现在第 1、2、3 染色体上均检测到了在两个试验点都能检测到的 4 个 QTL,而且位置相同,这说明控制玉米丝黑穗病的基因具有一致性和环境稳定性。第 4 染色体上重新检测到一个新的 QTL,但贡献率较低。 (4)相关分析表明,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病率与产量、株高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性,与百粒重的相关性亦达到了显著水平。 (5)利用构建的 SSR 连锁图谱和复合区间作图法对接种条件下的产量、株高和百粒重分别进行 QTL 分析,在第 1、2、3 染色体上检测到 4 个控制产量的 QTL;在第 4、8、9、10 染色体上检测到 4 个控制株高的 QTL;在第 6、9 染色体上检测到 2 个控制百粒重的 QT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