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肺癌(Lung cancer,LC)是当前中国乃至全世界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长最快的恶性肿瘤,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在过去的30年,我国肺癌死亡率较之前明显增加,并且位于各种恶性肿瘤之首,其中肺癌在男性患者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首位,在女性中位居第二位。目前80%以上的肺癌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NSCLC)。本研究主要是针对 NSCLC 患者进行。当前临床上主要根据NSCLC患者的临床表现、临床分期、形态学诊断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早期肺癌(I A期、IB期)患者,往往临床中只需要运用外科手术方式将病灶单纯切除就可以获得较好的预后;对于IIA、IIB期肺癌患者,手术治疗+术后辅助化疗也能将疾病控制在理想状态;而对于IIIA期、IIIB期甚至IV期NSCLC患者只能行化疗、放疗、靶向、免疫治疗,或者行多学科的综合治疗,患者预后极差,因此NSCLC的早期诊断对于提高生存率、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诊断方法:胸部低剂量CT及外周血癌胚抗原(CEA)等肿瘤标志物,但这些方法均存在相关局限性,比如CT的假阳性、假阴性及CEA等肿瘤标志物的非特异性等。在目前临床工作中,主要是依靠CT或磁导航引导下穿刺、支气管镜下穿刺及手术等方式获取肿瘤组织进行活检来确诊肺癌,但这些手段都属于有创操作,而且受到肿瘤生长部位、取材大小、肿瘤的异质性、服用药物等内外性因素干扰,影响肺癌诊断的阳性率。肺癌患者外周血中的循环肿瘤DNA(ctDNA)来源于肿瘤组织,而且包含了肿瘤组织的全部遗传信息。通过检测外周血中有无ctDNA及ctDNA中相关基因片段变化情况,可动态监测肿瘤疾病的变化情况并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随着高通量二代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ctDNA的检测在肺癌患者的早期诊断中将扮演重要的角色。研究目的:选取部分术前胸部CT发现肺部小结节、术后病理证实为Ⅰ期及Ⅱ期NSCLC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取患者术前的外周血,一部分送检CEA,另一部分进行ctDNA检测并进行测序,将所得结果与患者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评估在早期肺癌患者中ctDNA检测的敏感性,并对比ctDNA检测和CEA检测的敏感性差异;同时分析早期肺癌患者外周血中ctDNA与肺癌分期、患者一般临床资料的关系,评估ctDNA检测在早期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材料与方法:本研究选取了从2017年01月到2017年11月期间在山东大学第二医院胸外科行肺部手术治疗的41例患者,这些患者术前胸部CT都发现肺部小结节、术后病理结果证实为Ⅰ期及Ⅱ期NSCLC。采集这些患者术前外周血,将血液样本采用高速离心法分离出血浆,应用磁珠法提取血浆中的DNA、再提取cfDNA,使用液相芯片的捕获系统,高效富集目标区域DNA,然后对目标区域进行测序,我们使用的是Illumina Hiseq平台的高通量及高深度测序。基因突变频率AF值作为ctDNA的检测分析指标(AF为肿瘤样本基因变异序列数目与参考序列数目比值,即基因的突变频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应用t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检验标准选择P小于0.05。研究结果:检测胸部CT可见小结节、术后病理证实为早期NSCLC的41例患者外周血中ctDNA,ctDNA检测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相比,外周血中ctDNA检测的敏感性为80.49%(33/41),15例患者外周血检查显示CEA增高,其敏感性为36.59%(15/41),说明ctDNA检测敏感性明显高于CEA;临床资料分析:在I期、II期NSCLC患者中,外周血中ctDNA检测结果在不同病理分期、不同病理类型、肿瘤大小、年龄、性别、吸烟史等因素中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研究结论:通过初步研究,我们发现外周血中ctDNA的检测对早期NSCLC的诊断具有高度的敏感性,明显优于CEA的检测;在Ⅰ期、Ⅱ期肺癌患者中,ctDNA的检测结果与病理分期、病理类型、肿瘤大小、年龄、性别、吸烟史等无明显相关性。患者外周血中ctDNA的检测在早期NSCLC的诊断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但同时还要坚持组织活检这一金标准为早期NSCLC的首要确诊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