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城市斜向过境公路改造后两侧用地演变研究——以山东省诸城市龙源街、昌邑市新兴街、高密市石庵路为例

来源 :山东建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my8701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境公路穿越市区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过境公路与城市不断重复着“包围—外迁—再包围”的循环,这在平原城市表现得尤为突出。改造过境公路不仅影响城市交通组织,而且导致其两侧用地变化。在快速城市化时期,我国过境公路改造频率加快、力度增强、模式多元,对两侧的交通组织重构、用地结构优化与用地布局调整的影响越来越大。而斜向过境公路改造作为过境公路改造中的特殊类型,尚未获得应有关注。   论文以平原城市斜向过境公路为研究对象,归纳斜向过境公路改造的不同模式与特征,并以山东省诸城市龙源街、昌邑市新兴街、高密市石庵路为例,分析过境公路改造为城市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后两侧用地交通组织、用地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变化情况,总结用地变化规律,并提出交通组织对策和土地开发策略,为今后斜向过境公路的改造及其两侧用地开发提供指导。   论文首先总结国内外关于过境公路改造以及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相互关系的研究成果,为论文寻找理论基础和研究突破口。第二,在对高密、诸城、昌邑、寿光、周村、辛店、巨野、嘉祥等平原城市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总结平原城市方格网式道路系统、斜向过境公路及其两侧用地特征,找出斜向过境公路与城市方格网式道路系统的矛盾,并归纳出斜向过境公路改造为城市主干路、次干路、支路三种模式。第三,分别以山东省诸城市龙源街、昌邑市新兴街、高密市石庵路为例,参照城市总体规划,比较改造前后两侧土地使用状况,研究不同改造模式下斜向过境公路两侧用地交通组织、用地结构和用地布局的演变规律。最后,在交通组织上,对由斜向过境公路改造的城市主干路和次干路,提出以保留为主,局部改造为辅的对策;对由斜向过境公路改造的城市支路,提出废弃改造为主,局部保留为辅的对策。在土地开发上,主干路两侧用地提出加强土地开发与交通建设的综合统筹、重视土地的混合利用、做好未开发土地的规划工作等策略;次干路两侧用地提出加强沿街商业的规划,形成特色商业街区、提高配套公共设施水平、提升用地开发强度等策略;支路两侧用地提出加快用地结构调整、完善支路网建设、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用地整合等策略。
其他文献
在全球化的浪潮之中,西方建筑师大量涌入中国,中西建筑文化的交流日渐增多。荷兰是世界设计强国,荷兰建筑事务所在中国创作的建筑作品具有独特的魅力,为研究现代建筑文化提供了一
本文属于旧建筑改造再利用范围的专题研究。研究的对象是南京近现代建筑。研究目的是基于生态环保的适应性技术,寻找适应南京地区建筑的改造策略及为南京今后的新建筑设计项目
滨河公共空间作为城市滨河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市民提供了可以接近自然水体、进行公共活动的场所,同时也是城市魅力的展示窗口。随着城市及市民对公共空间的重视,作为“八水
本研究以西安沪滔生态区城市建成区中的河流为研究对象,通过调研踏勘和文献综述系统地研究了滻灞河的河道景观现状和水文现状,提出了沪灞河在泸灞生态区建设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与
城镇区域是一个人口、资源、经济、环境、政治、文化等构成的综合的复杂的动态系统。城镇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要求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相协调一致,其本质是城镇区域资源的
我们倾尽全力和情感去塑造的物质总是被灵魂化了。虽然它本身不是生物,但在创造的过程中已潜移默化的带有了鲜明的个人特性。家园也是如此,只有仔细经过我们的头脑和双手的家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以及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城市里涌现出许多承载新型产业以及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载体--高层商务办公建筑。它们不仅在城市空间
城市中心区是城市功能结构的核心,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的时期,城市中心区出现了诸多城市问题,如土地资源短缺、功能无序、交通拥堵、空间环境恶化等,这些问题促使新时期下对
随着经济发展,国人对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认识日益提升。传统聚落建筑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引起人们的保护和关注。近年来随着传统聚落建筑的更新项目的增加,以及保护设计中出现
当今,关注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已经成为全球性的话题,能源节约已成为时代的呼声。建筑业作为能耗大户,对于能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更是责无旁贷。建设节约型社会,走可持续发展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