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将罗卓瑶各个人生阶段的移民选择、迁徙体验、从业经历与她相应阶段创作的影片结合起来,阐释其电影的身份认同、文化环境、时空等问题,深入探讨罗卓瑶电影中反复出现的移民题材,从广泛的跨文化视角对罗卓瑶导演代表作品进行研究分析。此外,本文引入女性主义观点,剖析罗卓瑶电影中的性别建构特征。同时本文还探讨分析罗卓瑶的叙事手法、视听语言特色,总结与归纳出罗卓瑶的导演艺术特色。同时,本文还关注不同时期的生产环境(包括资金来源、团队构成、电影工业环境等)对她创作的影响,放眼香港电影新浪潮时期之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两岸三地电影合作,思考世界范围内电影与文化、社会的交织,探讨中国艺术电影、女性主义电影的生存空间。本文各章节主要内容安排如下。前三章以七十年代末至目前罗卓瑶在世界范围内的迁徙轨迹与创作主场为轴,详细分析香港时期、澳大利亚时期、中国大陆时期三个阶段相对应的作品。第一章将罗卓瑶香港阶段的作品按题材分为早期电视单元剧、都市浪漫喜剧片、移民题材影片、文学改编影片四类进行研究。第二章探讨罗卓瑶移民后在澳大利亚创作的三部作品,剖析她在新环境、新身份背景下,创作风格与身份认同的转变。第三章眼于罗卓瑶回归中国电影市场的尝试,解读两岸三地合拍片《如梦》、参与“香港四重奏”策划的中外合作短片《赤地》、内地与香港合拍片《暴走神探》。本文后两章在此基础上横向探讨其涉及的跨文化、性别建构两大主要问题,试图完成对罗卓瑶电影作品相对全面深入的探究。第四章从影片中主人公身份的迷失与挣扎、常见的文化杂糅现象、不同的城市与地域景观三个方面总结罗卓瑶电影中的中西方文化对话现象。第五章剖析罗卓瑶电影的性别建构,进行女性主义角度的研究,第一节分析罗卓瑶影片中独特的对称型两性结构,第二节解读罗卓瑶参与的跨国合拍女性主义情色片《情色地图》,重点分析她负责的《云吞汤》部分,第三节探讨罗卓瑶电影里的非传统女性形象,即“越界”的女性,从而延伸至对女性导演进行女性主义电影创作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