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的扩张需要以农村的耕地作为空间载体,因此城市与农村的矛盾主要是对于空间以及其开发权的争夺,是为获得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边缘区的农地开发效益的博弈。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与土地开发权的矛盾使土地征收成为其合法开发的唯一途径,另外绕开村建设用地的征收方式更是缺乏远见的,给村庄建设留下了重大隐患,从而使村庄在外来人口以及经济效益的刺激下无序发展,严重破坏传统村落空间及文化。以传统文化为代价的村庄无组织建设,只能将村庄引向“城中村”,最终形成城市的经济文化“塌陷区”,极大增加村庄改造的经济及社会成本。广州市花都汽车城周边的村庄正显现出向“城中村”发展的趋向,本文以“前城中村”定义了这种发展中的即将成为“城中村”的村落。并以此为对象进行研究。花都汽车城作为综合性的产业园区,给周边“前城中村”带来了大量外来人口及资金,极大刺激了土地和房屋租金的上涨。在经济效益的冲击下,村庄从自组织发展变成了无组织的发展建设,原有聚落形态以及建筑形式都在迅速发生变化,舒适为主的建设理念被利益为主的建设理念所代替,握手楼、一线天等现象逐渐出现。针对花都汽车城周边“前城中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朱村拆迁安置方案的满意度调查结果进行反思,本文提出以“前城中村”集体行为为基础的,高效开发的宅基地创新制度——有组织建设模式。有组织建设模式根据“前城中村”传统文化遗存保留状况,分为经济主导以及经济文化协调发展两种模式,以适应不同村庄发展需求。经济主导的宅基地制度创新模式主要通过用新村宅基地置换旧村宅基地,从而腾出旧村,形成完整地块,然后按照“一户一宅”的原则将多余宅基地进行整合,通过多种融资方式建设集资公寓,作为周边工厂宿舍或者廉租房统一出租。这样不仅可以形成良好的城市空间环境,避免城中村的形成,通过高效的土地开发建设集资公寓,在为村民提供部分工作岗位和更高的集体收入的同时还能形成“村——政府——企业——低收入人群”的多方互动。从传统的文化保护角度出发,本文还提出了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模式。通过旧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居住环境;示范性建设推广,改变旧有观念;改造技术支持,鼓励自主改造等多种手段活化旧村。然后依据“一户一宅”的原则进行旧宅基地调配,多余宅基地和新村与政府征收的耕地进行用地置换,形成完整地块。通过住宅用地与集资公寓捆绑建设,低价招拍挂的形式进行建设。土地出让金收益应还原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实质上的毛地出让,鼓励村民进行主动拆迁。最后,旧村传统文化活化以及经济发展形成互动互利的可持续发展。有组织建设模式以基于血缘和宗亲关系的集体行动作为基础,挑战传统前城中村发展过程中对传统乡村文化的忽视,以宅基地制度创新保证村民经济增长,以传统文化保护意识的增强作为活化乡村文化的路径,形成经济文化协调,城乡协调,村——企——政府——低收入人群多方协调。但该模式由于需要以政府作为有效中介,考验了当前执政环境下政府的协调能力以及执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