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9年中国大陆解放,国民党政府迁台,来自中国各地的人民随着国民政府迁至台湾,他们离开家乡并非出于个人生涯计画,而是政治因素导致时局大规模变异,不同省籍的人居住在台湾,彼此不同的生活习俗和价值观念互相撞击,突然来到地理环境和语言文化与家乡迥异的台湾,许多作家的作品主题仍以故乡为主,本文将探讨此一特殊时代背景之下,迁台作家作品中的怀乡情结。 过去对于国民党迁台后的怀乡文学写作,缺乏完整的且有系统的论述,即使偶见相关论述,均嫌零散片面,在海峡两岸来往日益频繁,前国民党主席连战与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相继访问大陆,因政治而产生的隔绝逐渐消减,回顾台湾在过去五十年间累积的怀乡文学写作,有其历史性的意义,同时还可弥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在台湾文学领域中的不足之处。当研究迁台作家的怀乡书写时,这一些在1949年由中国大陆迁移至台湾的创作者,其背景有相似之处,例如都是在年轻时离乡、经历过战乱;也有相异之处,例如来自中国东西南北不同的地方,故乡的地理环境不同,成长经验自然也有所不同。这些「相同」和「相异」,都累积成为迁台作家展现在怀乡文学写作中的特色,而他们共同的创作动机是面对回不去的家乡,有着深切的思念,这一份思念眷恋让家乡种种缠绕心头,产生「不吐不快」的写作冲动与热情,使得怀乡文学在1950至70年代的台湾文坛绽放出引人入胜的光彩,也为原本贫乏的台湾现代文学注入茂盛的生命力,展现更丰富多样的面貌,其成就应该受到肯定。 本篇论文在讨论台湾的怀乡文学时,依文学形式分别就小说、散文和现代诗进行论述,小说的部分依写作主题区分出故乡风土人情、离乱岁月中的爱情和战争等三个不同的主题;散文的部分区分成抒发乡愁、描写故乡景物和故乡饮食等不同主题;现代诗的部份则分为蕴含傅统意象写作、思念亲人和因地域影响引发怀乡之情等类别。在前述不同的主题中,整理出数个母题,系统的研究,全面的叙述,并讨论怀乡写作对迁台第二代作家的影响,及其在该领域中创作的成绩和未来的展望。 怀乡文学的写作,在迁台初期的二十年最为蓬勃,因为迁台作家的思乡情切,且正值创作力最旺盛的年岁,他们的人生经历了重大的转变,这转变不仅包括了外在环境的变异,也包括了从少年跨入成人社会时心理的纠结,本篇论文所讨论从事怀乡写作的张漱菡、郭良蕙、杨念慈、朱西宁、司马中原、郭嗣汾、王蓝、潘人木、王鼎钧、朱炎、琦君、洛夫、辛郁、席慕蓉、梅新、梁实秋、唐鲁孙等人,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在共同的怀乡主题书写中呈现出不同的议题,这些怀乡文学深深吸引着战後成长的读者,也为曾经存在的离乱岁月留下深刻且真实的纪录。 军中作家在台湾是另一个特殊现象,台湾60年代展露头角的作家中,有部分是随着国民党的军队来到台湾的,包括朱西宁、司马中原、洛夫、商禽、梅新、楚戈、羊令野、向明、管管和辛郁等多人。和家人一起迁移至台湾者,家庭还可以提供一些稳定的力量,但是对於这些甫从大陆迁台,在台湾没有家、没有亲人的军人,要依靠什麽来坚定信念呢?在台湾国民党的领导者和幕僚群,为这个问题寻找答案,後来终於找到了,答案就是文艺。因此,在1950至1964年这一段时间,台湾的军中除了举办各种话剧、歌舞、绘书等文艺活动,还设立了军中文艺奖,并且发行军中刊物。 由于时局变异造成的迁移,所带来的怀乡情结,长久以来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项重要的主题,也是一项强而有力的创作动机,中国人一向对於生长的土地有浓厚的情感,除非是有重大因素,不愿意轻易离开家乡,然而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却有多次因为战争造成不已的迁徙,这使得「怀乡文学」成为中国文学中一项重要的类别。1949年由大陆来台之作家,因其家乡与台湾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不尽相同,加上战乱中流离的经验,都反映在作品之中,不但形成其作品的重要特色,台湾文坛也因为有了更多来自不同地域的写作者,发展更为丰富和蓬勃,他们创作的作品成为台湾文坛的成绩,对於後来投身文学的写作者更有相当程度之影响,文学世界需要各种不同题材来充实,不同背景之作家能提供不同的观点,并在此观点之下创造出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 然而,作家的迁移,不仅是生活环境的转变,也是文学生命的移植,尤其是像1949年因为政治环境的变迁,造成大规模的迁移,来自中国大陆的作家们因为时局不得不和其母株割离,离开原本滋养他们,甚至提供他们写作素材的故乡,来到风土人情和故乡不尽相同的台湾,本篇论文将选择最能反映作家情感的怀乡作品进行研究。在这些怀乡作品中,作家们选择了不同的切入点,意图阐述对过往的眷恋、分离的伤怀、团圆的期盼,这些不同的主题豊富了怀乡写作的意涵。 台湾曾经被荷兰人占据、曾经割让给日本都是既存的历史事实,这也使得台湾文学文学出现了分裂的面貌,1947年228事件的阴影,迄今挥之不去,统独之争除了现实政治的理由之外,台湾人本身因为过去殖民历史而产生的「双重性的民族结构」也是今日族群分裂容易被挑起的原因之一。这样的概念到了80年代还渗透到其他领域,于是台湾/中国不只是政治上独/统的概念而已,它更成为许多论述的基本座标,从文化、艺术、学术到更广泛的社会心理学,甚至成为部分台湾人判断事物时的依据。 现存的文化问题往往与历史有着必然的关系,回头审视历史可以帮助後人了解,然而历史会随着时间,产生距离感,应该让这距离感逐渐减低主观视野,提高客观视野。怀乡文学在台湾正逐渐凋零,但是他们对年轻一代作家的影响,却依然有可能持续加深,随着时间筛选掉意识过於窄化的作品之后,给予留存下来的佳作应有的评价,是当代文学评论者应该正视的工作。 鲁迅、巴金、丁玲、老舍等多位作家的作品,过去长逹数十年在台湾都被列为禁书,而随国民党来到台湾的作家,在大陆想必曾经也受到相同的对待。如今,1949年迁台的外省籍作家大多数同时被两岸所刻意忽略,台湾文评家因为强调本土,不认同来自中国大陆而作品又以描写中国为主要题材的外省籍作家;而大陆的文评家则因为这批在台的外省籍作家作品中透露出对于共产主义的不认同,而一股脑将之归类为国民党政策下的产物,使得这些作品有逐渐被淹没的趋势。 在文学的发展上来看,批评,甚至是谩骂,其伤害程度都比不上刻意忽视,中国一直主张台湾是中国的一部份,当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这一个复杂时代所留下来的作品时,是不是也可以用更包容的角度,而不纯粹以政治为首要考量,希望能在文学领域中,为后人留下一些不一样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