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牙髓病及根尖周病是以厌氧菌为主的混合感染,普式菌属为革兰氏阴性厌氧杆菌,在感染根管样本中的检出率较高。中间普沃雷菌(Prevotella intermedia, P.i.)与变黑普沃雷菌(Prevotella nigrescens, P.n.)在感染根管中的检出率较高,有时为最高。传统的培养方法获得的细菌种类与数目远低于实际水平,而目前大部分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只能用于口腔致病菌的定性研究。荧光定量PCR可实现对DNA模板的定量,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和可靠性强等优点。而且根尖周炎主要继发于牙髓的细菌感染。细菌在根管内的定植与为一动态过程,感染持续时间将影响细菌在根管内的定植。本实验拟用SYBR GreenⅠ模式的实时PCR技术,针对细菌基因组中的16SrDNA,对慢性牙髓炎及慢性根尖周炎中的中间普沃雷菌(P.i.)、变黑普沃雷菌(P.n.)及总细菌进行定量检测,比较在慢性牙髓炎及慢性根尖周炎中,两种细菌及总细菌的数量的差异,初步明确这两种细菌及总细菌在根管感染的不同时期其数量是否发生变化,有助于人们更加明确牙髓病及根尖周病的病因,并为抗生素的指导应用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应用SYBR GreenⅠ模式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20例慢性牙髓炎及20例慢性根尖周炎中P.i.及P.n.的检出率与检出数量及其在总细菌中所占的比例,比较两种疾病中P.i.及P.n.定植情况的差异。每组数据之间的差异用SPSS16.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慢性牙髓炎中,总细菌16SrDNA扩增子检出数目为1.3432×104~3.4112×106,检出率为100%;P.i.的检出数目介于1.3198×102~4.8067×102,检出率为55%,占总细菌的比例为0.000103%~3.37%;P.n.的检出数目介于7.9269×102~9.9902×103,检出率为40%,占总细菌中所占的比例为0.259%~4.25%。慢性根尖周炎中,总细菌16SrDNA扩增子检出数目为3.5732×104~1.6997×106,,检出率为100%;P.i.的检出数目为2.4051×102~1.2841×103,占总细菌的比例为0.014%~1.50%,检出率为45%;P.n.的检出数目为1.6241×102~1.8136×103,检出率为30%,占总细菌的比例为0.0401%~0.122%。总细菌中P.n.所占比例在慢性牙髓炎和慢性根尖周炎中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细菌中P.n.所占比例在慢性牙髓炎比在慢性根尖周炎中高。结论:从数量上而言,两种细菌在慢性牙髓炎及慢性根尖周炎中并不是绝对的致病菌。总细菌中P.n.所占比例在慢性牙髓炎比在慢性根尖周炎中高,提示随着时间的变化,P.n.在感染根管中的定植情况发生了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