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利用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模型,观察视网膜组织中P66shc的表达变化,并探讨与视网膜组织发生损伤的关系。 方法: 本实验分实验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10只SD大鼠,体重160-200克。采用一次性腹腔注射STZ30mg/Kg的方法建立SD大鼠糖尿病模型(对照组注射等量PBS)。实验前检查空腹血糖≥16.7 mmol/L入选为实验组。两组分别于造模2月和3月时各取5只大鼠,将其处死,取视网膜组织。采用投射电镜观察鼠视网膜组织超微结构变化,免疫荧光法检测鼠视网膜组织p66shc的定位及表达变化;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 ),检测鼠视网膜组织中p66shc蛋白的含量;RT-PCR技术检测鼠视网膜p66shc mRNA表达变化。 结果: SD大鼠腹腔注射STZ后72小时,大鼠空腹血糖≥16.7 mmol/L,表明糖尿病大鼠造模成功。实验组大鼠血糖升高明显,出现明显多饮、多食、多尿等症状,且与对照组相比,体重明显较轻。2月及3月时分别处死大鼠,行视网膜组织相关检测,电镜检查显示:正常组大鼠视网膜结构清晰,视杆视锥细胞排列整齐,胞浆可见大量内质网和线粒体,神经节细胞和大小不等,分布均匀,细胞器结果正常,各结构形态正常分布均匀。糖尿病对照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水肿, 线粒体肿胀。视细胞外节膜盘间隙扩大, 排列紊乱。内节线粒体水肿, 排列不规则,细胞出现空泡化,核周间隙增大,排列紊乱,细胞固缩坏死排列松散,3个月较2个月病变程度更大。免疫荧光法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视网膜结构都有一定量p66shc表达,荧光强度从脉络膜向玻璃体腔方向表达增加,荧光主要沉积于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中的内核层和神经节细胞层,提示P66shc主要定位于这两层。实验组红色荧光于2月及3月时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3月时更明显,半定量结果提示:糖尿病组大鼠视网膜组织中p66shc与正常组相比表达是有变化的,呈明显增强趋势,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2月组P<0.05,3月组P<0.01)。RT-PCR结果显示实验组大鼠视网膜组织p66shc mRNA的表达于2月及3月时均显著升高,3月时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5,P<0.01)。Western Blot结果分析:实验组大鼠视网膜组织p66shc蛋白的表达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2月及3月时均有显著差异,3月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5,P<0.01)。 结论: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鼠视网膜组织p66shc表达显著增加,提示其可能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产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