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研究目的月经过少是一种常见的月经失调,是指月经周期正常,月经量明显减少,或行经时间不足2天,甚或点滴即净。古籍称“经水涩少”、“经水少”、“经量过少”。是妇科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且近年来其发病率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如不及时治疗可发展成为闭经、不孕、卵巢早衰等。故早诊治对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保持生育能力、延缓衰老有着积极的临床意义。中药治疗此病历史悠久,有较强的优势,且临床效果显著。比较西药性激素治疗,具有副反应少,患者依从性好的优势。本课题主要是对导师蔡来呢香教授凭借多年的临床经验运用补肾养血、通调冲任法治疗月经过少的疗效评估,并对中药治疗月经过少的机制进行初步探讨。2文献研究查阅古籍10余本,及近十年中外核心期刊文献100余篇。首先总结了中医对月经过少的病因病机的认识及治疗现状。中医认为月经过少的病因病机有虚有实,虚者多因精亏血少;实者多由瘀血内停或痰湿阻滞。但临床以虚证或虚中夹实者多见,虚证尤以肾虚为主。肝郁、脾虚、痰瘀为辅。中医治疗此病主要是通过补肾精、疏肝气、养血活血法,使任通冲盛,经血行而不滞,经量如常。同时概述了现代医学对月经过少的病因分析及治疗的研究进展。从病因学来分析主要有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失调、子宫因素以及一些不明原因所致的月经过少。治疗方法是针对其病因的雌孕激素人工周期法及宫腔粘连分离术等。3临床研究3.1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共计35例,全部来自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妇科门诊及特需门诊病人,均系原因不明的月经过少,中医辨证为肾虚或肾虚血瘀证者。3.2观察内容及指标观察治疗前后月经量、色、质、行经时间的改善情况,记录中医证候积分,性激素指标、子宫内膜厚度、血流、及子宫动脉的PI和RI。3.3治疗方法(1)方药自拟滋血增膜汤,主要药物组成:炙龟板、菟丝子、何首乌、覆盆子、紫河车、桂枝、红花、陈皮、茯苓等10味药,必要时随证稍作加减。(2)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一日2次,月经第3天起服,共服21天。(3)疗程:连续观察3个月经周期。3.4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002年》,中药新药治疗月经不调的疗效判定标准。3.5统计方法数据采用SPSS13.0FOR WINDOWS统计分析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进行描述,计量资料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比较治疗前后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3.6.研究结果3.6.1中药治疗月经过少的总有效率为88.57%,痊愈率8.57%。显效率45.71%,有效率34.29%,无效率11.43%。3.6.2治疗后月经量改善的总有效率85.71%。3.6.3治疗后中医证候改善明显、积分明显下降,且经统计学分析有意义。3.6.4性激素FSH、LH、E2、P、PRL治疗前后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3.6.5治疗后子宫内膜厚度较疗前增加,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6.6将35例患者治疗前后子宫内膜血流显示情况经行等级资料配对秩和检验,P<0.01,表明治疗后子宫内膜血供明显改善。3.6.7治疗前、后子宫动脉PI与RI的改变无统计学意义,p>0.05。4讨论本课题采用导师自拟滋血增膜汤治疗肾虚或肾虚血瘀型月经过少,临床疗效显著。月经量、中医症候均明显改善,子宫内膜厚度、血流均增加。通过对治疗前后E2、子宫内膜厚度、血流显示情况的观察,推测本研究中药治疗月经过少的机制可能是通过全身气血阴阳的整体调整提高子宫内膜血流灌注而改善月经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