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印度佛教傳入越南後逐漸本土化,形成了獨特的越南佛教文化,經過兩干多年發展演變,在越南人民的生活習慣、民俗信仰乃至政治思想諸方面,均受佛教影響。因此,越南佛教研究與越南歷史文化研究相輔相成,密不可分。越南現存歷史遗跡和民間傳說,諸如褚童子在南界瓊園山跟隨印度僧人佛光法師學習佛法,阿育王所築佛塔和地獄城,二徵時代出家為尼的女將軍等,足以說明佛教傳入越南時間很早。到了士燮時代,佛教傳入越南約有五百餘年的歷史。佛教以其溫和的態度、寬容的精神,較為容易地融入越南本土文化,並以丘陀羅與佛母蠻娘為媒介,與越南水稻文化相結合,產生了石光佛和四法佛,成為本土信奉的神靈之一士燮擔任交趾太守後,以赢樓為治所, “體器寬厚,謙虛下士”,當北方戰亂之時,交趾繁榮穩定,“汉地士人往依避難者以百數”。北方避難文士將漢文化傳入越南,與越南本土文化及宗教信仰在論爭中融合,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學術氛圍。到了士燮時代,越南文化到達了繁榮時期,越南佛教也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佛教廟宇逐漸興建,法雲佛、法雨佛、法雷佛、法電佛成為農業的護法神,農民通過祭祀藉以祈求農業的繁榮。士燮時代隨着越南佛教的盛行,交趾治所蠃樓成為洛陽、彭城之外新的佛教中心,印度佛教、孔孟思想與本地農業神佛信仰結合,成為越南佛教文化的特色。佛教弘法之士不僅有來自印度的康居、月支、天竺等僧人,也有來自漢地移民和本土人士,如摩訶耆域、丘陀羅、牟子、康僧會、支疆良、道馨等,成為士燮時代佛教的代表人物,諸如《理惑論》、《六度集經》、《舊雜譬喻經》等佛教經典就是在這種歷史條件下譯出,辨三教異同,阐六度法門,積極入世,廣利人天,成為越南佛教文學的經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