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系统归纳了青花瓷的起源、出土情况、特征、工艺水平及产地,在此基础上,通过能量色散X荧光光谱分析(EDXRF)、分光光度计、X射线衍射分析(XRD)等测试手段系统研究了青花色料的成分和呈色之间的关系,探讨了古青花瓷及仿古青花瓷中青花色料组成对其呈色的影响。得出结论如下:唐青花起源于巩义窑,较粗糙原始,属于釉下蓝彩。宋青花胎质逐渐细腻,受益于贸易,元青花开始享誉海内外,其色料来源有进口钴土矿、国产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系统归纳了青花瓷的起源、出土情况、特征、工艺水平及产地,在此基础上,通过能量色散X荧光光谱分析(EDXRF)、分光光度计、X射线衍射分析(XRD)等测试手段系统研究了青花色料的成分和呈色之间的关系,探讨了古青花瓷及仿古青花瓷中青花色料组成对其呈色的影响。得出结论如下:唐青花起源于巩义窑,较粗糙原始,属于釉下蓝彩。宋青花胎质逐渐细腻,受益于贸易,元青花开始享誉海内外,其色料来源有进口钴土矿、国产天然钴土矿以及两者的混合物。明洪武、永乐时期,用进口的苏麻离青料;宣德时期从进口青料到国产青料过渡,成化和弘治时期,开始使用国产青料“平等青”;正德时期开始使用国产青料“石子青”,部分青花蓝中透紫,采用了进口的“回青”,晚明泰昌至崇祯时期开始采用“浙料”。至清代,康熙中期,因为使用了珠明料,颜色青翠幽艳,雍正、乾隆时期青料来源为“浙料”,呈色或淡雅、或深沉,清朝嘉庆至宣统时期,瓷业每况愈下,青花也走向衰败,但光绪年间出现过呈色鲜艳的青花,采用的是“珠明料”。民国以后,青花瓷逐渐衰微。通过对古青花瓷片及仿古青花色料烧制样品的研究,可知古青花瓷釉中CaO成分与朝代之间无明显关联。随着Mn/Co比的升高,青花瓷呈色发灰,游离态的Mn元素形成玫瑰红色的Mn2O3,使得呈色偏红。Mn/Co比相近时,随着CoO含量上升,Co2+离子形成蓝色的CoAl2O4,呈色越蓝;由于CoAl2O4中部分Co2+离子占据了八面体位置,形成了绿色的反尖晶石结构,故其呈色逐渐偏绿。CoO含量相近时,随着Fe/Co比的升高,Fe取代Co形成绿色的铁铝尖晶石(FeAl2O4),蓝色逐渐变浅,游离Fe2+形成黑色氧化物Fe3O4、FeO,进一步反应为Fe Si O3,使釉色变得暗沉。当Fe/Co比在4.02~4.07之间时,随着CoO含量上升,色度值b*值的绝对值越来越小,即蓝色调减弱,可知该比例下Fe离子对青花呈色的影响占主要地位;而当Fe/Co比在2.12~2.65之间时,随着CoO含量上升,仿古瓷片呈色变蓝,可知此时Co离子对青花呈色的影响占主要地位。色料中Al2O3含量越低,越容易晕散,高氧化铝(Al2O3)含量的国产钴土矿在烧成过程中形成了钙长石晶体,避免了色料颗粒的进一步熔解和Co2+离子的扩散,有较好的固色效果。面釉中CaO含量越高,越容易晕散;高钙釉高温下粘度较小,釉容易流散,增加了晕散效果。本论文所讨论仿古青花瓷色料的主要组成为天然矿物,而现代青花色料主要用合成的钴蓝色料配制;与古青花瓷色度接近的仿古青花瓷样品,其色料在成分方面和古青花瓷仍然有一定区别,这为古青花瓷的工艺再现提出了新的挑战。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近年来文化自信的增强与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重要价值被逐步认识并挖掘出来。虽然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已成为社会共识,但在我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方面往往面临后劲不足,缺乏深度的问题。因此就要求我们不断深入挖掘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增强我国文化的软实力服务。中国传统陶瓷灯具在中华陶瓷文化中占据着一席之地,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较大的文化价值,充分挖掘中国传统陶瓷灯具文
工业炉作为工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热工设备,每年耗能约占全国总能耗的1/4,但相当一部分能量以余热形式排出。以陶瓷窑炉为例,排烟损失约占窑炉总热量的25%~35%,其中可回收热量约占60%。本文在原有的直接热交换技术、热功转换技术、提质利用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热管换热技术用于陶瓷窑炉的烟气余热回收,其具有传热效率高、结构紧凑、安全性能好等优势,可以有效回收陶瓷窑炉烟气余热,提高能源利用率。针对陶瓷
闻名于世的景德镇陶瓷历经千余年,文化底蕴深厚,艺人集聚,一度成为全国制瓷中心,有着“瓷都”之称。建国60年间,景德镇日用陶瓷得到了快速发展,其装饰风格更是多种多样。在这60年间,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将现代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融入到了日用陶瓷的装饰中,促进了日用陶瓷装饰风格多元化的形成。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转折点,可将景德镇日用陶瓷发展过程分为建国17年、文革10年、改革开放30年三个
哈尔滨第一机器制造厂与五三研究所,最近研制了一种螺纹锁紧防松材料。它是由尼龙—11及环氧树脂、防老剂、颜料等组成的粉状材料.
近些年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心理情绪的负面状况愈加增多,随着人们内心的空虚,对于精神性的需求逐渐扩大增加。当今的陶瓷设计,如果只是从人们对于器皿的使用功能性与艺术审美性出发,那么这个设计在如今的社会中已经略显单薄,人们开始追求更多的精神需求。面对这一情况,对于人们生活中所使用的器皿来说,是否能够在使用过程中及外观造型上,达到治愈心灵的效果,从而缓解现代人的心理压力。带着这一系列的想法,笔者试图
手是连结五感的重要媒介。手感设计一直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对这种感受通常是无意识的。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变革,人们对茶具产品的需求不断上升,其中陶瓷茶具占比最高,越来越多的人在使用茶具时对手感逐渐有了要求,与此同时,设计师们也意识到手感设计在陶瓷茶具设计中的重要性。使用者在购买茶具时,首先观察的是茶具造型与表面装饰,进一步地触摸、拿起再次感受茶具的形体结构、肌理效果以及材质所带来的手感体验。本
纵观艺术设计史的发展历程,不同时期都有着相应的艺术风格,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陶瓷作为一种历史久远但又从未停止创新的艺术门类,几乎伴随着我国整个文明发展史。在中国传统文化范畴,世间万物不外乎两种极端——即“简”和“繁”,在艺术设计中不论是“繁复”还是“简约”都体现了当时的社会发展状态和人们的思维方式。尽管作为外来词汇的“极繁主义”和“极简主义”,提出的时间较晚,但是却在历史上的各个时期都有所体现。陶
马克思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那么包含于社会生活中的艺术活动、文化活动、生产活动,哪一个又不是通过人的社会活动而实践出来的呢?因此,我们在讨论文化与艺术问题的时候,是无法脱离历史实践,脱离人的社会性去观察认识问题的。且正如马克思主义所宣白的,实践是具有社会历史性的,单独一个瓷工、艺术家,亦或是任何孤立的个人或集体,他们所生产创作的陶瓷产品或艺术作品,都不是独立的实践与活动,它们来源
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我国工业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多,对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如何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成为当前我国工业发展的首要问题。陶瓷生产的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主要来自于隧道窑烧成设备,优化隧道窑结构,可以缩短烧成时间,减少能源使用和污染物排放。本课题通过数值分析方法研究隧道窑预热带窑顶逆吹气流对温度场和速度场的影响,并且改变逆吹气流的角度、温度、流速,找出不同逆吹气流的角度、温度、流
精酿啤酒是近年来进入我国消费市场的新兴啤酒产品,在美国和一些欧洲国家中已经具备了相对成熟的市场。根据市场调查及相关研究显示,我国工业啤酒市场的增长正在减缓,而相比之下精酿啤酒市场正处于一个稳定的发展期。可以预见,未来精酿啤酒将越来越多的出现于消费者的视野中,并为广大消费者所接受。本文将聚焦并探讨在精酿啤酒包装设计系统中最具有形式特点的标签设计,并以酒类产品中不可或缺的产地因素为出发点,探寻地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