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对劳动力市场的求职者提出了新的要求,经济转型以及硕士研究生人数增多带来的双重影响,使我国的就业形势变得愈发严峻,硕士研究生“就业难”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国家、社会和家庭的关注。工作搜寻与就业密切相关,本研究运用个案研究法、文献法和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分析硕士研究生工作搜寻行为对就业结果的影响,将硕士研究生作为研究主体,对Q大学六位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学生的工作搜寻行为进行实证研究。分析每个个案的工作搜寻时间、搜寻路径、搜寻密度、搜寻广度、搜寻成本和期望工资对就业结果的影响,同时对每个个案的性别、职业认知、学习成绩、家庭状况作对比分析。研究发现:不同的工作搜寻努力程度会导致工作搜寻行为和就业落实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公务员、事业编等求职类考试成为硕士研究生工作搜寻的重要途径,个人形象费和参加考试培训费在工作搜寻成本中所占比重凸显;在性别、职业认知、学习成绩、社会资本运用、学校就业指导情况这五个角度中,六位Q大学教育经济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在工作搜寻时间(包括开始时间和持续时间)、工作搜寻密度、工作搜寻广度、工作搜寻成本和期望工资这几个维度上都存在明显的差异。揭示了硕士研究生工作搜寻行为的内在规律,并结合目前的经济发展格局和市场结构,从硕士研究生自身、高校、国家和社会、企业四个角度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从而使硕士研究生更合理把握工作搜寻的努力程度,提高就业质量和就业落实率,促进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效率的提高,缓解当前严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减少大学生的摩擦性失业,加快实现由数量上的“人口红利”向质量上的“人才红利”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