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腧穴热敏灸治疗Bell’S面瘫的有效性及腧穴热敏化的规律探讨 方法: 共纳入符合本研究标准的Bell’S面瘫患者60例,全部来自广东省中医院针灸科。采用PEMS3.1 for Windows“完全随机(两组及多组)设计”程序产生随机数字,按照1:1原则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共2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基础治疗+针刺+腧穴热敏灸;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针刺。治疗方法:1.基础治疗:甲钴胺分散片0.5mg po tid;2.针刺取穴:患侧人中、承浆、风池、太阳、阳白、下关、地仓、阳陵泉,健侧合谷穴;毫针针刺,平补平泻,针刺得气后,留针30 min。3.腧穴热敏灸:根据面瘫的经络辨证,主要在患者手足阳明、少阳、太阳经络上寻找热敏点用两根艾条进行施灸。疗程:每周5次,共治疗4个周。评价:选用入院时、治疗结束、治疗结束后1月3个时点进行评价,评价量表包括:王燕楢教授改良的Portmann评分方法,第5次国际面神经外科专题研讨会推荐的House-Brackmann面神经恢复评级标准,预后评估界值的制定(2000年李健东北京)。数据库的录入及统计分析均在spss13.0统计软件上实现。计量资料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 结果: 1.因1例脱落,最后治疗组29例,对照组30例。治疗前一般资料比较,两组病人性别、年龄及患侧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两组患者治疗前 Portmann(基线)评分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前House-Brackmann评级均为四级,患者自评均为不满意,两组间情况具有可比性。 3.两组患者的Portmann评分、House-Brackmann评级、患者自评量表在治疗结束和随访的第1个月内均有上升趋势,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治疗方法都有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4.治疗组在治疗结束后和随访第1个月的痊愈率分别为75.9%、86.2%,显效率分别为17.2%、6.9%,好转率为6.9%、6.9%。对照组在治疗结束后和随访第1个月后的痊愈率分别为30.0%、43.3%,显效率分别为33.3%、46.7%,好转率为36.7%、10.0%。经秩和检验提示,两组患者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5.治疗组最后进入统计阶段的29例患者中,出现麻感为主的患者12例,占治疗组41.38%;出现热感为主的患者15例,占治疗组51.72%;未找到热敏点的2例,占治疗组6.90%;出现热敏点的患者共27例,占治疗组93.10%。说明面瘫患者热敏点的出现率还是很高的。 6.在最敏感的三个热敏点的频次统计及占治疗组总患者的百分比:翳风16(55.17%),地仓13(44.82%),迎香12(41.37),阳白8(27.58%),太阳7(24.13%),攒竹5(17.83%),承浆5(17.83%),口唇中央4(13.79%),风池3(10.34%),四白1(3.44%),牵正1(3.44%)。其中以热感为主的热敏点频次统计及占治疗组患者的百分比:翳风16(55.17%),阳白8(27.58%),迎香6(20.68%),承浆4(13.79%),风池3(10.34%),地仓2(6.89%),太阳2(6.89%),牵正1(3.44%),攒竹1(3.44%),口唇中央1(3.44%);以麻感为主的热敏点频次统计及占治疗组患者的百分比:地仓11(37.93%),迎香6(20.68%),太阳5(17.24%),攒竹4(13.79%),口唇中央3(10.34%),四白1(3.44%),承浆1(3.44%)。 结论: 腧穴热敏灸对于Bell’S面瘫的治疗有效;腧穴的热敏化有一定的规律性,最敏感的三个穴位是翳风、地仓和迎香,这有助于我们形成一套规范优化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