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原始佛教中,忏悔本意在消解罪障,以利修行,随着大乘佛教兴起,忏悔功用和形式有所发展。南北朝时期礼忏活动盛行,但是出现了流于追求世俗利益趋向。天台宗实际创始人智顗依据天台教观学说,结合南北朝广为流行的礼忏活动,建立了天台忏法。智顗在《法华三昧忏仪》中将忏法与禅法进行进结合,以实相正观为提升忏法的旨归。天台宗后学继承了智顗的忏法思想,十分重视法华忏的实践及义理的阐发。本文以《法华三昧忏仪》文本为切入点,以天台止观体系为视域,以智顗、湛然、知礼等重要人物为线索,以探寻天台忏法特质为旨归,对天台法华忏法研究做出分析和论证。全文的布局大致如下:第一章,考察《法华三昧忏仪》成立的相关问题,主要包括“法华三昧”析义,《法华三昧忏仪》成立时间探析,《法华三昧忏仪》序文及版本分析三个方面。通过对《法华三昧忏仪》成立的相关问题的考察,力图勾勒《法华三昧忏仪》产生的时代背景,为探寻《法华三昧忏仪》的特质奠定基础。第二章,对智顗的忏悔原理进行分析,重点考察戒体与戒相,忏悔法门,观心灭罪,以及忏悔与实相的关系四个方面。第三章,分析《法华三昧忏仪》的特质。本文认为智顗的所制天台忏法的特质在于三点:一是彰显菩萨道精神,广摄众生,突破传统戒律重罪不能经由忏悔而重获清净的局限性;二是将忏法与禅观进行结合,两者相互促进,忏法得禅定之理而升华,藉事显理,禅定因忏法之事而易发,理融于事;三是论证修忏与证悟实相是圆融不二的关系。第四章,以唐代僧人湛然及宋代僧人知礼为线索,考察天台后学对《法华三昧忏仪》的继承和发展。唐代天台宗面临来自禅宗、法相宗、华严宗的挑战,湛然从圆顿止观的角度提倡本门宗风,具体到忏法而言则是首次提出“法华三昧”与“圆顿止观”异名同质,大大提升了《法华三昧忏仪》在天台止观体系的地位。北宋天台宗内部围绕“观心”分为山家山外两派,山家派代表人物知礼将作为修行法门的忏法提升到转迷为悟之根本行法的高度,强调忏悔的实质是妄心观,这样就以观心统摄忏法,由忏法而参透实相。最后一章,本文认为智顗结合个人的参学修证,在《法华经》信仰广为流行的背景下,创造性的将礼忏活动与禅法相结合,以证悟“法华三昧”为旨归,通过加入坐禅实相正观的方法,使天台忏法超越一般忏法现实性的需求而与宗教修行、宗教体验融为一体,这可谓一种契机契理的忏法创新模式。天台后学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提升《法华三昧忏仪》的重要性,忏法不仅仅是修行的助缘,而且还被提升为证悟之根本法门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