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商隐,晚唐著名诗人。长骈文写作,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无题诗是李商隐在唐代诗歌艺术上的代表作,在诗里常以自己的感怀和心境作为真实的思想内涵,表达身世之悲和处境的凄楚,深刻细腻而地表现了晚唐知识分子的思想状态、感情波动和心理特征。莎士比亚是16世纪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文艺复兴”的时代成就了莎士比亚,让他获得了戏剧上的最高成就,他的十四行诗也从不同的侧面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李商隐和莎士比亚之间存在着时空、国别、文化、社会背景上的差异,但他们之间在很多方面可以进行平行比较研究。莎士比亚所处的时代决定了他的诗歌的思想内容积极向上,语言清新优美,富有表现力,给人启迪。晚唐这一特定历史环境下的审美特质,也深刻地影响了李商隐创作的风格,他从现实与理想的落差之中体悟到的真情实感,委婉曲折地抒发在《无题》诗中。诗歌就其“真善美”来说是统一的。李商隐的“真”体现在他对儒家传统诗教守则和他个人性格的执着真挚上;莎士比亚的“真”与他所受的人文主义的影响有关,代表着真实与忠贞。李商隐的“善“融于诗歌的“纯净”之中,与同时代的诗人相比,他的诗篇纯净高雅,不流于艳亵,;莎士比亚的“善”包含在他与朋友深厚友谊和他对朋友高尚品德的歌颂里。两个人的诗作无疑都是美的,区别是李商隐是一种悲剧之美,不仅写了爱情的间阻的痛苦,同时也慨叹自身命运的凄凉;而莎士比亚则高歌“生命之美”,是一种对永恒和光明的追求。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和李商隐的《无题》是都涵盖了很多的自然意象,虽然中外的语言不同,诗人的生存背景不同,甚至在时间上都没有任何交集,但两位诗人在自然意象的运用和把握上还是有着相似之处。以中西文化的源头为起点,即“天人合一”和“主客相分”中西哲学理论,来探求这些相似的“自然意象”背后的本质区别和根本原因。两种诗体在诗篇结构上存在着很多相似之处,虽然英语和汉语是不同的语言,在表现形式上也有很大的差异,英语使用形合的衔接手段,汉语使用意合的衔接手段,但在整个诗篇结构的语义连贯方面呈现出了很多的相似性,都采取了“起承转合”的诗篇模式。莎士比亚诗歌的创新基于对传统十四行诗继承,并赋予个人的特色和当时的时代精神。李商隐则独辟蹊径,选择创写《无题》诗,这更适合他含蓄阴柔、欲说还休的朦胧诗风,他将这种朦胧含蓄之美推向了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