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研究进展,总结了国内外近岸海域环境容量计算与总量优化分配的方法。目前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实践仍停留在目标总量控制阶段,对氮、磷等营养盐入海控制重视不够,对海岸带潜在的重要污染源-非点源污染总量控制研究仍显不足,容量的计算过程没有考虑入海排污口优化布局的因素。
针对这些问题,开展了五方面的研究:一、研究了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的筛选,提出加强氮、磷等营养盐入海总量控制的必要性,建立了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体系;二、提出了基于入海排污区优化选择的海域环境容量计算思路,研究了入海排污区优化选择的原则和方法;三、重点研究了非点源对海域环境的影响特征,提出通过估算海域和陆域非点源入海负荷,用水质模型预测非点源对近岸海域水质的影响程度及范围,分析非点源作用下主要污染物潮平均浓度分布情况,将其作为海域环境容量计算新的背景条件,实现非点源的预先分配,从而将非点源控制纳入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体系;四、研究了海域环境容量计算重要参数的确定方法;五、重点研究了海域容量在陆域排污单元优化分配的思路和方法,提出根据陆源入海污染源组成特征,以主要入海河流流域为单位划分陆域排污单元,在预留主要入海排污口和排污单元之外的容量后,将剩余容量分配到主要入海河流流域。根据沿海地区主要污染物随河流入海特征,设计容量分配指标,并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在此基础上计算主要河流容量分配系数,完成海域容量在陆域的分配。
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发布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北部湾这片“洁海”面临较大压力,实施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非常必要而迫切。运用提出的思路和方法研究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问题,分析了近岸海域的环境特征和污染物入海特征,在海域动力场和现状排污口布局叠加分析的基础上在广西北部湾近岸海域排污口优选了九个排污区,扣除非点源负荷后,计算了各排污区的环境容量并分配到了主要海湾。广西北部湾近岸海域COD、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的环境容量分别为183331t/a、9197t/a、994t/a和1387t/a。从各海湾环境容量看,容量最大的是防城港湾,其次是廉州湾和大风江口、然后是钦州湾外湾和铁山港湾,钦州湾内湾(即茅尾海)容量最小,无机氮已无容量。根据入海污染源组成特征,划分了五个河流排污单元和三个工业区排污单元,用提出的海域容量陆域分配方法将海域容量分配到了八大排污单元。在预测2010年点源入海负荷的基础上,提出了各排污单元的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结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了系统的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