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资源紧缺是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之一,为了将农村土地集中、集约使用,规模经营,并且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上海于2004年率先开展了郊区宅基地置换工作。与此同时,为了配合政府对市郊农民宅基地的置换工作,社会各界也积极关注并参与宅基地置换问题的研究。如针对上海宅基地置换的现状,部分学者主张停止撤队居民新建房的审批和原地翻建的审批,房屋提前作价逐步分流,推行征地中对动迁农户不再重新安排宅基地的规定(秦海根,2003)。同时,有学者指出应加大宣传力度,转变农民的传统观念,鼓励农村人口向城镇、中心村集中居住,以加快宅基地的合理利用。综上所述,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有关农民宅基地置换问题的研究成果颇丰,上海市政府也对如何推进宅基地置换工作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总体而言,在如何切实保护农民在宅基地置换中的利益、如何拓宽宅基地置换的资金渠道等问题上尚缺乏深入的研究,虽然新的试点政策已经对农民宅基地置换后的就业、社会保障等问题加以统筹考虑,但如何落实缺乏具体的措施,此外,在国家对土地实现宏观调控的背景下,如何制定切实的措施防止个别区县或乡镇政府盲目推进,损害农民的利益也是必须注意和进一步加以研究的问题。基于此,论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提出对上海郊区宅基地置换问题的思考:关于历史发展脉络。宅基地置换有其发展的历史背景,从中国特色、上海特点出发,结合时代特点,发展至今。宅基地置换制度的变迁是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进行的,也带有鲜明的渐进发展的特征,经历了从不合法到基本完善的历程。而在“稳”中不断发展,在“严”中保障农民的根本利益则一直是不变的宗旨。关于宅基地置换的内涵。农民宅基地的处置与城乡二元体制改革密切相关。宅基地由个人向集体申请,批准后无偿取得,其对农民的重要性不亚于承包的耕地。宅基地的所有权是“集体”的,但“集体”概念一直含糊,农民在自家宅基地上面盖的房屋历来为个人所有。所谓置换,即指在政府的统一安排下,进城工作和生活的农民及其家属把自己的宅基地和上面的房屋,交给政府处理,换取城市户籍,并得到一套居住面积大体上相当的城镇公寓住房。在有的地方,地方政府如果财力许可,还可以再给这些农民以社会保障。这样,农民及其家属就可以安心地迁入城镇工作和生活。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待解决。关于上海实行的宅基地置换政策。5年前,为推动包括农民向城镇集中在内的“三个集中”,上海划出15个镇,作为农民宅基地置换的试点和突破口。在地少人多的上海,这无疑是一场潜在的土地供应释放的盛宴。在资金与政策的双重阻碍下,上海宅基地置换试点并不如预想的那么顺利。这项政策的初衷是节约用地,推动城市化进程,缩小城乡差距,但是为何会出现这些问题,很值得我们反思和总结。论文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如保护农民基本利益;突破限制农民宅基地置换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瓶颈,积极尝试市场化的置换机制;统筹考虑并切实解决农民宅基地置换尤其是异地置换以后所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情况,实施差别政策、实行分类指导等等。论文主要分为以下几部分:首先介绍了宅基地置换的基本概念及情况,提出研究的意义与作用;据此,进一步深化基础研究,结合经济学、法理学等相关理论知识,提出符合当前发展实际的模式选择;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其它城市的一些成功做法,探索上海宅基地置换发展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