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8年9月28日,台湾成立第一所社区大学,开创台湾成人教育的一个新局面。台湾社区大学的成长数量,意味着「教育改革」的构想确实切合台湾社会的实际需要,显现出庞大的成人群众具有强烈的学习意愿。
本论文以台湾的「社区大学」为研究对象,从「解放知识、改造社会」的「社区大学」主旨出发,审视台湾的成人教育,是否能够达到「学问」与「为人」的双重性目的。另一方面,以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的场域(field)理论作为研究方法。一个社会对象隐藏着一系列的内在关系,只有分析这个关系系统,才能了解其运作方式。「场域」是指商品、服务、知识或社会地位以及竞争性位置的生产、流通与挪用的领域,学术界即是知识场域。
本论文的研究重点分为三项:
第一,台湾社区大学的理想与目标,提供民众「终身学习」的场域,积极营造成人学习环境,弥补过去教育的不足与限制。社区大学的触媒功能,在「知识解放」的同时,能够进行渐进式的「社会改造」工程。
本论文认为培养社会大众对於公共事务的关心与参与,推动设立「社区大学」以活化社区,解放社会力,培育公民参与社会事务的能力,已经成为民间教育改革运动的新着力点。从菁英场域到全民场域,社区大学结合高等教育与成人教育的特色:一方面将学术从象牙塔解放出来,打破学术菁英教育,让民众亲炙知识殿堂;一方面透过社区结合,培养公民社会参与社会关怀的意识,激发社区居民对公共事务参与的热忱,提升其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意愿、能力和兴趣。社区大学的这两方面特色,不仅仅符合人类终身学习的趋势,甚至於对开拓民众的公共领域,培养独立思考批判能力的现代公民,导向社会重建的理想目标,更具备时代意义与价值。
第二,台湾社区大学成长快速,量的成长能否符合质的成长,是本论文的研究重点;藉由实际观察台中市社区大学的办学情况,对此问题作进一步的解答。
台中市社区大学的设立,是开放文化大门的一把钥匙,台中市市民的心灵加油站。2002年以来,台中市社区大学学员总数已经达到3万多人次,办学成效有目共睹。根据台中市政府2004年度施政满意度民意调查,「开办社区大学」名列第一名,可见得此项政策深获台中市市民的肯定。
2004年1月创立的「台中市犁头店社区大学」,为台中市南屯区唯一在地的社区大学,不同的区域具有不同的地方人文特色。「台中市犁头店社区大学」的申办学校——岭东科技大学是台中市第一所科技大学,以「为国育才」为宗旨,经过40年来的逐步发展,成为一所规模宏伟,潜力充沛的优质校院。「台中市犁头店社区大学」利用岭东科技大学的丰富资源,彻底发挥知识场域的功效,展现社区营造的总体精神,领导民众建立社区意识,落实於终身教育。故此,「台中市犁头店社区大学」不仅提供民众终身学习的进修管道,藉由社区教育课程培养公民意识及社区的志工理念,发展出具备南屯社区特色的社区大学,达到「在地学习,重现社区生命力」的发展理念主轴。
第三,多元文化教育在台湾的发展。多元文化教育与乡土教育之间有着相当密切之关系,多元文化教育是要教导学生,不论其种族、宗教、性别、社经地位或特殊性,都要去认识自身所属及相关的微型文化,和各族群共有的普遍性巨型文化。
对台湾地区原住民学生而言,多元化的意义——除了须学习以汉族为中心的文化外,也要学习本身所属及相关的族群文化,即原住民乡土文化。换言之,原住民学生必须横跨「汉文化场域」及「原住民文化场域」,兼容并蓄,才能切实达到个人的学习目标。原住民社区大学的设立,提供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尊重台湾每一个族群的差异性;使少数族群文化不致零碎化、消声匿迹、不平衡,或者受到扭曲,使族群关系更为和谐。
本论文在研究台湾社区大学发展现况,接触原住民社区大学,甚至於是一般社区大学时,便发现政府的政策是推动社区教育的最大关键。除了经费的预算,政府的积极支持态度是一切进步的根源。其次,台湾一般大学与社区大学的密切结合,彼此相生相助的关系,可以促进相互之间的发展交流,共同提昇台湾人民的素质。再者,唯有重视个人的尊严与价值、创造与自由,强调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中心,学习是学生个人知觉改变的历程,以学生自我发展为行为的动机。
台湾社区大学数量上的成长,并不代表「质」的进步,虽然这个新兴社会运动受到台湾人民的普遍重视,对於其「存在意义」仍然保持着观望的态度。受限於政策的模糊,台湾社区大学的发展需要更加反省自己的定位,对於现有社会价值的判断也应该有一番自己的看法。「改革」不仅是颠覆,更重要的在於「建构」,建构一个拥有独特型态,属於社区大学的自我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