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段进水多级A/O强化脱氮工艺试验研究

来源 :北京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12433184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北京市某污水处理厂初沉池出水为研究对象,采用连续式分段进水多级A/O工艺和在此工艺基础上投加载体工艺的试验研究,探讨了两种工艺对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脱氮特性及反应器内各组分的沿程变化规律。 首先对反应器进行两组工况的比较,工况一的运行条件为:进水总流量为39L/h;各段流量分配比例为5:3.5:1.5;各级缺氧区与好氧区的容积比均为1:3;污泥回流比为75%;总水力停留时间为10h;污泥龄约为14d;工况二的运行条件为:在工况一的基础上,改变三段的进水比例为3:4:3。在工况一的运行条件下对COD、氨氮、T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4.7%、97%、55%和13.5%;在工况二的运行条件下对COD、氨氮、T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6.6%、98.4%、73.3%和53.0%。从所得结果可知工况二对各参数的处理效果要明显好于工况一的处理效果。 多级A/O反应器在投加环状悬浮式生物膜载体后的运行条件如下:采用三点进水;进水总流量为39L/h;各段流量分配比例为3:4:3;各级缺氧区与好氧区的容积比均为1:3;污泥回流比为75%;总水力停留时间为10h;污泥龄约为40d;缺氧区载体的投加比是每立方米混合液中投加0.75×10-2m3的载体即每立方米混合液0.5kg载体(0.75×10-2m3/m3;0.5kg/m3),好氧区载体的投加比是每立方米混合液中投加0.015m3的载体即每立方米混合液1.0kg载体(0.015m3/m3;1.0kg/m3);好氧区DO=2-4mg/L;水温22-25℃。对应的COD、氨氮、T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1.0%、99.0%、79.0%和64.0%。 采用间歇试验法测定了投加载体前后多级A/O反应器活性污泥混合液的耗氧速率、最大比硝化速率和最大比反硝化速率。投加载体前耗氧速率、最大比硝化速率和最大比反硝化速率分别为33.04mg O2/gMLVSS.h、5.27mg NH4+-N/gVSS·h和9.86mg·g-1h-1。投加载体前最大比硝化速率和最大比反硝化速率分别为6.88mg NH4+-N/g VSS·h和18.14mg·g-1h-1。表明活性污泥具有较高的活性。 试验期间同时对系统中投加载体前的混合液和投加载体后载体上附着的微生物作镜鉴观察,在试验初期阶段活性污泥菌落呈褐色,结构较简单,有指示污泥恶化的微生物出现,如草履虫这些快速游泳型生物。随着试验的进展到了后期系统中活性污泥菌落颜色变深,结构多样,菌落面积较大。投加载体后载体上附着的微生物种类更多,菌团更大。镜鉴观察到的微型动物有轮虫、钟虫、累枝虫、盖虫、有肋檐纤虫、独缩虫、聚缩虫等固着型或者匍匐型种属。 试验结果表明多级A/O工艺和投加载体后的多级A/O工艺两种工艺对有机物、氮和磷等均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但由于两种工艺是否投加载体的不同,投加载体反应器的处理效果要明显好于无载体投加反应器的处理效果。
其他文献
本文研究内容为水闸、水坝和其它防洪或港口等水利工程建筑物变形的精确测量提供了技术指导。为监测水利工程建筑物的位移定义了准确的、程序化的质量控制标准。并对水利工程
铸钢节点以其众多的优异性能,己在国内外各类结构工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综述了国内外铸钢节点的发展现状,介绍了我国铸钢节点的应用以及铸钢节点试验和有限元分析研究状况
基于江西奥林中心主体育场的温度场、温度收缩应力及变形的监测及弯曲超长混凝土结构温度作用的有限元分析,对弯曲超长混凝土结构的温度场和温度收缩应力及变形进行了较为深入
隔震结构体系是区别传统抗震结构体系的一种被动控制体系,通过设置隔震层来吸收并消耗地震能量,减少结构的地震反应,确保结构的安全。隔震结构体系改变了传统抗震结构体系的
齿板连接由于可批量生产、施工方便近年来在轻型木结构中越来越多的被采用,将其引进使用到国内的轻型木结构、乃至竹结构中具有很大意义。GluBam胶合竹作为一种新型的建筑材
近些年来,在钢结构建筑中利用中心支撑进行抗震设计已经得到广泛的接受和认可。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抗侧力体系—中心钢板剪力墙支撑钢框架结构,它结合了中心支撑框架的强度
由于历史和资金的原因,我国大部分20世纪后期修建的桥梁仍在营运使用,但其桥面宽度已无法满足现代交通的通行要求,成为制约我国公路运输事业发展的瓶颈。对这些旧桥如要全部推倒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高墩连续刚构桥在我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西部地区的初步调查表明:在已建成及正在设计规划中的高等级公路中,墩高超过30m的高墩桥梁占桥梁总数的40%以上,而目前
我国对再生混凝土骨料的物理力学性质及其工程应用的研究已开展了一段时间,但主要集中于水泥混凝土的应用,对于再生混凝土应用于沥青路面的研究较少。随着我国交通建设的发展,考
近年来随着水电能源的深入开发,在高山峡谷、深切河谷地带修建的水电工程正在不断的增加,在深切河谷地段高陡斜坡岩体上修建的岩石高边坡工程也越来越多。由于复杂的地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