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进步对我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

来源 :安徽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oqiao0624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近年来频繁出现极端环境现象,环境污染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为了减轻甚至化解这种矛盾,探寻适合我国国情的低碳经济增长路径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技术进步作为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和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是研究低碳经济增长的关键,而碳排放强度的降低能够有效的实现低碳经济增长这一目标。因此,有必要明确技术进步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本文首先对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途径以及其对碳排放强度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可知通过技术进步来探寻低碳经济增长路径是可行的。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统计数据对技术进步以及碳排放强度的现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论表明:技术进步各指标均呈现一定的上涨趋势。但是仍然存在对科研投入不够重视、科研劳动力的强度较弱、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跟不上GDP的增长速度和发明专利的质量不够等诸多问题。但是,我国碳排放强度2005年以来呈下降趋势,说明我国在加快发展经济的同时越来越重视技术进步。然后,利用我国30个省(不包含西藏)2000-2014年的面板数据,对技术进步对我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先在不考虑空间外溢效应的基础上,利用面板数据回归模型,验证了技术进步与碳排放强度存在某种长期均衡关系。再将空间效应考虑在内,利用空间计量模型研究技术进步对碳排放强度的空间溢出效应,最终结论如下:研发支出、专利授权量和研发人员数量的增加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碳排放强度,而外商直接投资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不明显。加入空间权重矩阵之后,各变量都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但是只有研发支出和外商直接投资对于降低碳排放强度有积极的空间溢出效应。最后,通过空间杜宾模型的直接、间接和总效应估计结果,我们了解到研发支出和外商直接投资对降低相邻地区以及全国各省的碳排放强度有积极的空间溢出效应,但是增加某一地区的专利授权和研发人员数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本地区的碳排放强度,并不能降低相邻地区以及全国各省的碳排放强度。以上实证结果表明:目前我国无论从引进外资的类型、专利授权的质量和数量以及研发人员强度等方面都需要改进,以期对碳排放强度影响的直接和间接效应都能实现显著的积极效应,最终实现低碳经济增长。本文最后依据研究得出的结论,从科技进步和减排的角度,提出了适应我国国情的低碳可持续经济增长路径的相关政策建议。
其他文献
市场竞争是残酷的,面对中国企业咨询培训市场,采用招标方式选择培训服务供应商已经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咨询培训服务机构要想在未来的企业培训市场竞争中获得成功,必须熟悉企
通过对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体系的研究,探究地质灾害排查、监测、管理、防治的业务模式,依托时空大数据与云平台的建设成果,利用InSAR、WebGIS、移动互联网等技术,设计开发地质灾害监管系统,实现地质灾害监管的技术与防灾减灾机制体制的融合,形成排查、监测、巡查、监管为一体的"群测群防"信息化工作体系。应用实践表明系统实现了地质灾害管理的可视化、人员管理的实时化、项目监管的全程化、资料归档的自动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水平也有着显著的提升,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应用到我们的社会生活当中,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动着社会向着数字化方向发展。对于电视节目而言,人们有
针对高职院校商务类大学生创业培育服务存在的问题,作者开展了大学生创业培育服务调研,确定了商务类大学生创业培育服务存在问题的原因,构建了高职商务类大学生创业教育培育
基于GPS/水准点、CQG2000、EGM 2008等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对湖北省似大地水准面进行重新精化,并以88个独立实测高程异常点进行了检核,总体中误差为±0.037 m。之后与现行湖北省似大地水准面对比了366个拟合高程异常点,依据不符值的大小、分布、地形特征以及与邻近检查点和高程异常等值线的协调度、平滑度,结合现行湖北省似大地水准面的履历,介绍了现行湖北省似大地水准面在山区可能存在的粗差。
广西作为“有色金属之乡”,其中锰矿开采强度居全国之首,土壤锰污染严重,因此如何解决锰矿所带来的环境危害迫在眉睫。植物修复技术是一种廉价且有效的重金属污染土壤治理技
NOx的控制将是继粉尘和SO2之后燃煤电站环保治理的重点。文章浅要论述了脱硝改造项目的成本控制及脱硝电价计算方式,分析了脱硝成本及电价的影响因素。
随着医疗美容行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网络贷款平台与医疗美容机构合作推出了“整形贷”,在“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的口号诱导下,不少整形者陷入消费陷阱、甚至高利贷陷阱中,如果
报纸
有效课堂交往是指在课堂教学惰境中师生透过语言和非语言信息工具相互交流信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实现预期交往任务,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有效课堂交往,从本质上讲,是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