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近年来频繁出现极端环境现象,环境污染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为了减轻甚至化解这种矛盾,探寻适合我国国情的低碳经济增长路径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技术进步作为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和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是研究低碳经济增长的关键,而碳排放强度的降低能够有效的实现低碳经济增长这一目标。因此,有必要明确技术进步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本文首先对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途径以及其对碳排放强度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可知通过技术进步来探寻低碳经济增长路径是可行的。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统计数据对技术进步以及碳排放强度的现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论表明:技术进步各指标均呈现一定的上涨趋势。但是仍然存在对科研投入不够重视、科研劳动力的强度较弱、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跟不上GDP的增长速度和发明专利的质量不够等诸多问题。但是,我国碳排放强度2005年以来呈下降趋势,说明我国在加快发展经济的同时越来越重视技术进步。然后,利用我国30个省(不包含西藏)2000-2014年的面板数据,对技术进步对我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先在不考虑空间外溢效应的基础上,利用面板数据回归模型,验证了技术进步与碳排放强度存在某种长期均衡关系。再将空间效应考虑在内,利用空间计量模型研究技术进步对碳排放强度的空间溢出效应,最终结论如下:研发支出、专利授权量和研发人员数量的增加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碳排放强度,而外商直接投资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不明显。加入空间权重矩阵之后,各变量都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但是只有研发支出和外商直接投资对于降低碳排放强度有积极的空间溢出效应。最后,通过空间杜宾模型的直接、间接和总效应估计结果,我们了解到研发支出和外商直接投资对降低相邻地区以及全国各省的碳排放强度有积极的空间溢出效应,但是增加某一地区的专利授权和研发人员数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本地区的碳排放强度,并不能降低相邻地区以及全国各省的碳排放强度。以上实证结果表明:目前我国无论从引进外资的类型、专利授权的质量和数量以及研发人员强度等方面都需要改进,以期对碳排放强度影响的直接和间接效应都能实现显著的积极效应,最终实现低碳经济增长。本文最后依据研究得出的结论,从科技进步和减排的角度,提出了适应我国国情的低碳可持续经济增长路径的相关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