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30-40年代是中国自由主义运动发展的一个高潮时期。储安平受自由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在文学创作方面初露锋芒,尤其是在散文创作方面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为新月派领袖徐志摩、梁实秋所看重,被当时文学界称之为“新月派后起之秀”。1936年后,储安平开始从文学创作转向对政治问题的关注。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着国内局势的大变动局面。当时除少数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参政组党外,绝大多数自由主义者选择了文人论政的方式参与政治建国运动,储安平是其中最有影响力、政论最为激进的人物之一。本文以储安平早期的文学作品和他创办的《客观》、《观察》两个周刊为主要研究对象,时间跨度上是从1928年他进入光华大学读书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我们从他早期文学创作入手分析其自由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对其政治自由主义的影响,探究储安平激进自由主义政论过程和发展脉络,揭示在当时的特殊历史时期中,储安平对自己自由主义政治理想的形成、修正、追求和幻灭的心路历程,并对自由主义在中国的命运及其在当下的价值进行了论述。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阐述研究的意义、方法及内容,对自由主义的基本概念、本源和发展历史进行界定和描述,将在西方产生和发展的自由主义本源和近数百年的演变过程,做出论者的认定和划分,把作为“相似体家族”的西方自由主义历史简化为三个阶段,即古典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和新古典自由主义,并对本论题的研究资料进行系统梳理和综合论述。第二章,对储安平早期文学作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从内心世界表达到对社会的批判和他的理想追求过程和审美情趣与艺术风格的变化。指出在他的文学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新月派”自由主义风格。论述储安平在光华大学和新月社时期受到的个性解放、民主自由教育及在胡适、徐志摩等著名自由主义思想家的熏陶和影响下,他自由主义思想的产生、发展过程。指出他的文学思想是他自由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揭示出文学创作对他这样一个自由主义政论家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论述了他从对社会生活直接感受的文学性表现,到自由主义政论理性观念与思想表达之间发展的必然性。第三章,探索储安平自由主义思想形成的来源。本章明确地将储安平的自由主义来源表述为西方新自由主义,尤其是以英国拉斯基社会民主主义的理论作为主要学理来源和自严复以来的以胡适为代表的中国自由主义传统的影响两个方面。另外,也指出了受法国大革命的自由主义启蒙心态的影响,也是其政论激进化的一个重要思想来源。第四章,对储安平的新闻活动进行分析和评价。作为中国自由主义的“小字辈”,他的自由主义活动,主要集中在从三十年代抗战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这个阶段,其新闻活动主要分为“《客观》时期的储安平”和“《观察》时期的储安平”两个部分,描述和分析他的自由主义新闻思想发展沿革和对国民党、共产党、美国、苏联政治态度的转变过程及对学生运动的支持。第五章,对储安平自由主义激进思想进行评析。本章对其政治自由主义激进化特征做了五个方面的评析阐述。第一,是自由主义思想与民主政治观念的冲突。第二,是传统文化的缺失造成了建构论唯理主义的激进色彩。第三,是认同危机和身份意识的变迁,成为其激进主义形成的一个现实基础。时代背景原因有二:第一个是从自由主义传入动机上看,是一个被动寻求强国富民的武器;从工具论角度看,救亡图存的民族危机必然是近代激进主义的趋势的原因。第二个是自由主义学理内部的冲突,即古典自由主义与新自由主义在中国传播时空错位造成的激进因素。本章通过对储安平激进主义思想的反思,从传统文化中有无自由主义传统及在中国能否有演进论的理性自由主义产生的可能性的两个方面论述了中国自由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阐述了自由主义思想的文化价值及社会意义。最后结论,近代中国社会变迁总的发展趋势具有激进主义的特征,无论是在思想文化还是在政治经济方面都有其突出的表征。其原因不外乎三个,一个是中国现实社会的历史演进的因素,另一个就是西方自由主义传入中国的时空错位因素,同时也有着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自身的局限性因素。储安平的激进主义的退场,标志着中国世纪性激进化思想潮流的完结。激进主义给近代中国的发展带来的后果是复杂的。纵观以“破”字当头的批判和否定的激进主义的革命的历史,使我们认识到这种激进的政治救国运动想走“借思想、文化以解决问题的途径”的这种启蒙心态是缺少建设性和积极意义的。坚持温和、合理的选择演进论的理性主义态度,才能使西方自由主义为代表的人类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和解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