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环境行为学的城市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探索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198812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居住区公共空间的品质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品质,在二十一世纪初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已经有人开始关注居住区公共空间的品质,并且关注点也由物质层面转向精神层面。如今已是互联网时代,人们对城市居住区公共空间必定有新的需求和新的理解,这也必然引起城市居住区公共空间现有设计与使用者行为习惯与心理需求之间新一轮的矛盾,因此,笔者对城市居住区公共空间进行新一轮的研究,希望以环境行为学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从居民心理、行为、需求角度出发,进行城市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的研究与探索,继而为以后的城市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提供启发。  本文从对我国城市居住区公共空间的发展与理论的总结与思考作为开端,以环境行为学为理论基础,选择了南京五个居住区作为样本,运用观察法、隐蔽测量法、访谈、问卷调查、POE等多种调查手法对居住区公共空间进行深入的研究,根据研究结果,深入分析现状存在的问题,同时,剖析居民最新的生活模式、行为习惯以及真实需求。随后站在环境行为学的理论高度,结合科学的技术手段,提出相应的设计原则、设计思路、设计策略。并对城市居住区公共空间基本组成要素——公共建筑、道路交通系统、绿化景观系统、功能场地、公共设施、标志标识这六大系统的设计策略进行深入的探讨,提出了关于城市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较有当下意义的设计手法。  本文力求通过对城市居住区公共空间的基础探讨,唤起人们对“以人为本”思想的真正重视,同时,对城市居住区公共空间的行为主体——人,产生进一步的了解与反思。
其他文献
本文选取了这一趋势中较具有代表性的时代家庭为着手点,提出了"交融寓所"的居住概念模式,并试图从人与居住空间的本质关系——"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客观剖析中国传统民居居
作为“能够通过推动协调的行动来提高社会效率的信任、规范和网络”的社会资本,目前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引起了广泛的认识和研究,人们在注重有形资本研究的同时,开始注重无形资本
学位
本文写作的目标在于通过对开闭屋盖的系统研究,对开闭屋盖应用于体育建筑的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法作一个简要的梳理,以求能从中发掘出设计构思的灵感,并能对具体设计实践有所启
建筑设计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整个过程受到各种层面因素的影响,相应建筑设计理论也各成体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指导建筑创作,同时以创作活动检验提升理论,是行之有效的建筑理
本文的课题来源于长期从事建筑设计实践之中对建筑本体问题产生的困惑:我们如何适当地对待当代工业化生产的建筑材料于构造。本文试图通过建构理论进行研究,以指导我们深入认识
在快速城镇化动力的驱使下,三峡库区城镇的空间发展规划建设面临日益加剧的城镇规模迅速扩大、土地资源匮乏和环境退化等矛盾,需要有更为科学、更为合理的发展模式为指导。因此
世纪末,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西方建筑界开始出现对"虚拟空间"和数字技术应用于建筑设计的研究热潮.文中分析了"虚拟"的哲学概念,数字设计的缘起和发展现状,主流的数字设计师
近几年来,住宅市场的繁荣和快速发展对我们社会和城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就上海而言,住宅的发展尤其是高层高容积率住宅的发展正在深刻地影响并改变着城市本身,引起了社会的各种
学位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建筑设计和规划设计研究上大量出现了一种追求动态性空间和形式的运动。它挑战我们现有的静态、传统的建筑观念,而在以全球化、多元主义以及信息共享为
植物是城市景观中唯一的自然要素,它也是维持城市生态平衡的重要砝码。植物景观是城市开放空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景观设计本身就是一门集美学、植物学和工程学于一体的设计